读书笔记二:鼓励合作
2022-07-03 12:41:54
标签: 孤独症 教育
读普通儿童教育的书之前,如果你深谙应用行为分析的理论,你会发现他们之间是互通的。虽然,可能普通儿童教育书籍更多的会是从责任、自尊、独立等抽象字眼作为核心内涵。但在我看来,如何做到这些内驱力的培养依然要落到行为。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一书的第二章,教我们如何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的技巧。
首先,我们还是要立足于ASD孩子的能力。不是所有的ASD孩子一开始就能完全适用这样的方式。
在ASD还不能沟通,能理解的词语还很有限的时候,这个方法并不适用。孩子与我们的合作,换一句话就是我要你这么做,你能去做。这样的能力会涉及到孩子是否听得懂?是否做得到?如果这两项都有困难时,你按这步骤告诉他:1、我看到桌面乱七八糟的。2、把书本放到自己的书架上。3、书。4、我看着乱心里很烦。5、写一张字条:把书放回自己书架上。
这5个步骤对于一个只会说2个字的孩子来说,什么是乱七八糟?不懂。什么是自己的书架?不懂。听到一个书字,什么意思?“我”是什么意思?烦是什么意思?更不要说字条了。
所以,针对不同能力的孩子适用什么样的方法,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即使能力足够,这些技巧也不是都适合每一个孩子。但是,无论采用ABA的给出指令,辅助完成,结果强化,还是这样的5个技巧,都是在鼓励孩子、培养自尊、主动性。
对于第5个技巧,写便条。你们能想到什么呢?便条和我们常用的视觉提示的方法是不是很像?在我看来两者就是一样的。
孩子不识字时,我希望他看完绘本能放回书架,那么我们可以用两张图来表示,一张孩子在看绘本,第二张绘本放进书架的图。教会孩子看懂图后,我们只需要用这张图来提醒孩子做这一步。
长大识字后同样也是可以用文字给孩子一个提示。
5个技巧中还有124是我喜欢的。当孩子慢慢长大,能够理解的事物越来越多时。这3个方面就应该是我们要注意的。稍有不当,我们可能就会脱口而出:怎么回事,我都说了多少回了,这个要收到冰箱里,你还没收!去,快点整理好。你怎么还在躺着!各种抱怨、责备的话说得顺溜。更糟的是还有嘲笑、谩骂、比较、控诉……而这些负面的语言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
你要说教?我不想听。你要谩骂?我恨你。你要命令?我要逃避。你要讽刺?我会很愤怒。你要比较,我会没自信……
其实我们会经常用到这样的语言沟通也是因为我们不擅长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还是前面的例子,桌面每次用完东西都堆着,好乱,我看着很烦。每次用语言提醒也很烦,因为一而再再而三。而当我们用以上不恰当的语言表达时,孩子就会产生抗拒。
我看着地面说:你看这鞋子又乱放,放回去。(指责、命令)
虎哥:我觉得这样放很好。
我说:1、地面的鞋子摆得好乱。2、鞋子可以放到鞋架或者阳台。4、我看着一地乱七八糟的心里很烦躁。
虎哥:马上弯腰拿走鞋子。
当我在说这124的时候,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虎哥是有能力做到的。
最近厨房是虎哥和虎爸的天下。总有小吵。
你可以听到虎爸说:你这个菜怎么切得这么大,不是跟你说了要切小一点。
虎哥:我觉得可以,我都是这么做。
然后拌嘴。
很显然,这个语言是在责备。除了这个问题,虎爸还不够了解虎哥的能力。对他来说,切的是大还是小,他还分辨不了。在虎哥的操作里,他已经做到了切小,实际上当然不够。这就是属于虎哥还不具备这个能力。刚才的1234条技巧针对的是在事情发生之后的处理。
对于能力不足,我们还是要应用ABA,给予适当的辅助,帮助他完成目标行为。然后欣赏他的进步,让孩子体会到更多的成就感。所以,应该提前预防,和孩子一起,看到切的不合适,马上给予帮助。不至于到了最后,各种不满的情绪就都出来了。
读书笔记二:鼓励合作
读普通儿童教育的书之前,如果你深谙应用行为分析的理论,你会发现他们之间是互通的。虽然,可能普通儿童教育书籍更多的会是从责任、自尊、独立等抽象字眼作为核心内涵。但在我看来,如何做到这些内驱力的培养依然要落到行为。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一书的第二章,教我们如何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的技巧。
首先,我们还是要立足于ASD孩子的能力。不是所有的ASD孩子一开始就能完全适用这样的方式。
在ASD还不能沟通,能理解的词语还很有限的时候,这个方法并不适用。孩子与我们的合作,换一句话就是我要你这么做,你能去做。这样的能力会涉及到孩子是否听得懂?是否做得到?如果这两项都有困难时,你按这步骤告诉他:1、我看到桌面乱七八糟的。2、把书本放到自己的书架上。3、书。4、我看着乱心里很烦。5、写一张字条:把书放回自己书架上。
这5个步骤对于一个只会说2个字的孩子来说,什么是乱七八糟?不懂。什么是自己的书架?不懂。听到一个书字,什么意思?“我”是什么意思?烦是什么意思?更不要说字条了。
所以,针对不同能力的孩子适用什么样的方法,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即使能力足够,这些技巧也不是都适合每一个孩子。但是,无论采用ABA的给出指令,辅助完成,结果强化,还是这样的5个技巧,都是在鼓励孩子、培养自尊、主动性。
对于第5个技巧,写便条。你们能想到什么呢?便条和我们常用的视觉提示的方法是不是很像?在我看来两者就是一样的。
孩子不识字时,我希望他看完绘本能放回书架,那么我们可以用两张图来表示,一张孩子在看绘本,第二张绘本放进书架的图。教会孩子看懂图后,我们只需要用这张图来提醒孩子做这一步。
长大识字后同样也是可以用文字给孩子一个提示。
5个技巧中还有124是我喜欢的。当孩子慢慢长大,能够理解的事物越来越多时。这3个方面就应该是我们要注意的。稍有不当,我们可能就会脱口而出:怎么回事,我都说了多少回了,这个要收到冰箱里,你还没收!去,快点整理好。你怎么还在躺着!各种抱怨、责备的话说得顺溜。更糟的是还有嘲笑、谩骂、比较、控诉……而这些负面的语言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
你要说教?我不想听。你要谩骂?我恨你。你要命令?我要逃避。你要讽刺?我会很愤怒。你要比较,我会没自信……
其实我们会经常用到这样的语言沟通也是因为我们不擅长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还是前面的例子,桌面每次用完东西都堆着,好乱,我看着很烦。每次用语言提醒也很烦,因为一而再再而三。而当我们用以上不恰当的语言表达时,孩子就会产生抗拒。
我看着地面说:你看这鞋子又乱放,放回去。(指责、命令)
虎哥:我觉得这样放很好。
我说:1、地面的鞋子摆得好乱。2、鞋子可以放到鞋架或者阳台。4、我看着一地乱七八糟的心里很烦躁。
虎哥:马上弯腰拿走鞋子。
当我在说这124的时候,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虎哥是有能力做到的。
最近厨房是虎哥和虎爸的天下。总有小吵。
你可以听到虎爸说:你这个菜怎么切得这么大,不是跟你说了要切小一点。
虎哥:我觉得可以,我都是这么做。
然后拌嘴。
很显然,这个语言是在责备。除了这个问题,虎爸还不够了解虎哥的能力。对他来说,切的是大还是小,他还分辨不了。在虎哥的操作里,他已经做到了切小,实际上当然不够。这就是属于虎哥还不具备这个能力。刚才的1234条技巧针对的是在事情发生之后的处理。
对于能力不足,我们还是要应用ABA,给予适当的辅助,帮助他完成目标行为。然后欣赏他的进步,让孩子体会到更多的成就感。所以,应该提前预防,和孩子一起,看到切的不合适,马上给予帮助。不至于到了最后,各种不满的情绪就都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