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诗评——张执浩诗歌简评
(2018-06-21 09:00:30)
标签:
淮上诗评张执浩诗歌 |
分类: 诗歌评论 |
淮上诗评(第八十五期)
张执浩和大多数60年代诗人一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大学校园里就开始写诗了。他早期诗歌的代表作《糖纸》等,写得纯粹、透明,表达着对人世的善意与温情,意愿真挚而殷切。此后,他一直试图有所突破或转型,努力向着原生态的真实、混沌与自然的路子写去,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向生活发起正面的强攻”。这期间他虽很大精力投向了小说创作,但也并没有放弃诗歌写作,倒是写出了像《内心的工地》、《美声》这样的相对丰厚饱满的诗作。这些作品里,人生况味趋于复杂了,生命意趣也变得厚实。其叙事性增强,兼有戏谑,反讽等等,诗意与诗味也相对醇厚了。2003年《高原上的野花》的出现,标志着张执浩的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此后的张执浩的诗写显得质朴、简约与沉静,是一种类似“慢”与“轻”的诗写,而他对诗歌本体的思考也越来越个性化,开始强调生命诗写,强调诗人的生活质量对写作的重要性,大有化繁为简、返璞归真的趋势。
张执浩的诗歌写作最大的特征就是日常化诗写。他自己说,他的写作是没有材料选择的,几乎什么都写,从剪指甲壳到打鸡蛋,蒸螃蟹,送孩子上学……等等。自第三代诗人崛起后,写日常都成了当代诗写的时尚,却也暗藏着大的风险,那就是很容易出现同质化。张执浩在这样的诗歌语境里凸显出来,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他写日常写出了自己的特色。尽管他的早期诗歌有些给人以轻、薄之感,但在诗语表达上,就已经显示出对日常的非同一般的发现、捕捉与提炼的能力。比如,像表达对人间之爱这样的主题,谁会想到用“糖纸”而不是“糖”这样的意像呢?糖纸,多么单薄、寒碜、低下、微不足道,在一般的诗人眼里,根本就毫无诗意可言,但是,张执浩却将之与小女孩的甜美的梦想、平凡人生的滋味与汁水、人类共同的愿望结合起来,呈现出较饱满的诗意。类似的日常诗写张执浩一直延续着,并且不断写出一些佳作。对此,张执浩称之为“还原常识”“回到内心”。这看似是套话,事实上,却是一个成熟的诗人的经验之谈,因为他是要在诗里还原的是他眼里的常识,回到的是他的真实的内心。对此,张执浩在接受一家刊物访谈时,曾意味深长地说,在诗中说出这样的常识比发现真理更重要,也更艰难,更需要勇气。这绝不是他的故弄玄虚或者谦虚的话,事实上,这样的日常经验的发现、捕捉与提炼是一个有所作为的诗人必须承担的艺术风险。对此,他也时常发出“说不清白是命运,说清楚了是偶然”的感慨。在他的一些诗篇里,我们也偶尔读到个别的诗语似乎有跳脱之嫌,影响着全篇的和谐与完美。令人欣喜的是2013年后张执浩的诗歌是越写越沉静、饱满与厚实了,更具浑然质朴之风。
张执浩诗歌的另一特点是对僵硬的深度诗写的拒绝,看似诗句像是摄取着生活的表象。当然,他的早期的诗存在着某种“轻、飘、薄”的瑕疵,但这是他诗学探索过程中必要的代价。事实上,他的诗写一直在坚持着他的这种诗学理想。他的诗在生活现象的捕捉与呈现上用力,却将笔力紧紧把控在这样的类似白描的呈现,而绝不硬性拔高或强行深化。他追求诗歌语言对日常生活最为贴近的呈现,并在这样的呈现中发挥其自身的“唤醒”与“复活”的功能,就像臧棣所说的:“最重要的诗的深度就是,表面上看,缺乏深度”;他努力使“诗神秘地参与正义”。这也是他的这些呈现日常生活的诗句有着一种奇异之美或温暖之力的原因。
诗人简介及代表作
张执浩1965年秋生于湖北荆门,当代著名诗人,现居武汉,《汉诗》执行主编。主要作品有诗集《苦于赞美》、《动物之心》、《撞身取暖》和《宽阔》,另著有长中短篇小说集多部。作品曾入选多种文集(年鉴),曾先后获得过中国年度诗歌奖(2002)、人民文学奖(2004)、十月年度诗歌奖(2011),第1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2013))等奖项。
2013
欢迎来到岩子河
起风了
来了一些水花
先前站立不动的鱼漂
现在慌张不已
埋头吃草的牛
走下河堤
一个清晨就出现在对岸的男人
现在清理鱼篓
看样子收获不大
阳光没有变化
但晒太阳的人挪了挪位置
公路上的车倒是多了起来
它们一辆比一辆慢
最后陆续停下
在一阵鸡飞狗跳声中
风也停了
静悄悄的河面上一只水鸭
在静悄悄地划
201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