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淮上诗评——臧棣诗歌简评

(2018-05-25 10:06:18)
标签:

淮上诗评

臧棣

诗歌

分类: 诗歌评论

淮上诗评(第八十四期)

           臧棣诗歌简评

臧棣1983年考入北京大学,并开始写作。青春期的臧棣,创作了大量诗歌,打印第一本个人诗集,开始悉心研究法国自波德莱尔至瓦雷里的象征主义诗歌,并倡导“新纯诗”的写作,据称是一个“无可救药”的语言“神秘主义者”。陈超曾这样评述:“最初几年,臧棣的诗精微、简劲,以纯诗为标的,始于写作快感,终于审美教养。”“80年代末开始转换,初步尝试一种旁观的或潜对话式的言说”;至90年,臧棣诗歌风格发生了变化,“自觉要做一个诗人”其标志性作品就是《在埃德加·斯诺墓前》,这是他第一首长诗,也是他自称为“向自己早年的写作进行告别的一种仪式”。陈超这样评价道:臧棣“展示了一种‘超期所望的成熟’,一个对存在有个人化想象力的诗歌从业者;游走于校园、写作间和差不多同代文化人圈子,对其闲散时光中丰富隐秘的私人关系及精神成长史的分析和命名者。他揭示了这代人内心生活和室内生活尚不为人知的“喜剧”领域,表现了这一特殊精神社区和生命状态”。

在近四十年的诗歌写作中,臧棣写下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据他本人说,他自己满意的作品有《给予》《七日书·玫瑰主题》《在埃德加·斯诺墓前》《禁区快讯》《液体弹簧》《说明书》《割草机》《照耀,或柏拉图》《月亮》《锻炼》等。其实,可能更多的读者对他的“丛书”和“协会”系列更熟悉。

纵观臧棣的诗歌创作,或许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去进入。

一是纯诗写作。臧棣是当下诗坛自始至终坚持纯诗写作的著名诗人,并且,其纯诗写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一直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准。在臧棣的诗歌中,你能清晰地感觉到他对诗歌本体的敬畏之心,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忠实”。他的写作首先考虑的就是诗作为诗存在的本性,臧棣自己说:“一首诗是它自己的天堂。/而我们有自己的居所。”因此,他诗中虽也写了丰富多样的事象与物象以及这些事象与物象之间的缠绕、照应与交通,但却是跳出了现实语境之外的,是“诗的存在物”,它们遵循的是“想象的逻辑”,是在“向最高的虚构致敬”,是在这样一种虚构的语境中言说着自身。所以他说:“诗让思想成为一种语言。让语言来决定想象。”臧棣对此称之为诗的高贵,而“诗歌除了高贵,什么也不承担。”

二是难度写作。臧棣的诗歌量很大,特别是“丛书”系列与“协会”系列。很多人在评价臧棣时说其晦涩、难懂,甚至“千首一面”。其实,这只是表面印象。任何一个认真阅读了臧棣的人都会感受到,这些表面看似雷同的诗写,是有着极其稳定的水准与质量的,换句话说,是始终维持在一定的难度与高度上的。臧棣曾在自己的诗中对此有陈述:“只有在记忆中/才有遥远的平坦和遥远的启示/这里,坡度取代了高度/再往前几步,坡度擦亮了深度”正是这些看似“千首一面”的诗写恰恰保持着一个稳定的高度,从而使得他的诗写整体上是呈现出向上的坡度的,而这样的坡度又照亮了诗人整体诗学的深度。而这样的难度的实现,我们说这既有赖于诗人始终保持着诗歌语言的精准,有赖于诗人对其诗歌美学“美、复杂、细致、柔韧、轻逸”等特质一以贯之的坚持与追求。臧棣谓之为:“诗,生动如同一个器官。”他以之探寻人类的无限的秘密,也在这探寻中实现着该器官的无限的丰富性、生动性与可能性。

三是神秘写作。臧棣的诗歌常给人以晦涩之感,而这“晦涩”很多情况下是源自他诗中的神秘。臧棣诗中有大量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语言,但臧棣却说:“在我看来,日常领域是非常暧昧和神秘的。”他常引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最让人感到奇怪的不是这个世界应该是怎样的,而是它就是这样的。不仅如此,在臧棣的诗学思想里,诗歌本就应该写出这种神秘。他说:“艺术最基本的要素是它具有神化事物的能力。”“我希望我的诗让感性获得智性的尊严,让智性焕发感性的魔力。”而臧棣的诗学理想是“诗的奇异是良知的一部分”;“我的诗歌写作的主要目标是揭示人对生命自身的意识。”“诗人是诗的主题”。如此等等,就决定了他的诗具有着神秘性。更何况,在具体的言语过程中,诗人是“把语言作为一只蝴蝶来捕捉的”,这既体现出诗人对语言高度的驾驭能力,同时又尊重“语言处于它自身的看之中”的特性,“听任我们的表达能力在语言自身上滑行”,即尊重语言自身的能指特性。这也无疑增加了诗歌的神秘感。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臧棣的诗写是当代诗歌中的极具个性的诗写,也是极有实验价值的诗写。他扩大的当代汉诗的可能性与审美视域,使得汉诗的写作与阅读向着深度与高度延伸。应该说他是当下将现代性与诗的纯粹之美结合得最好的诗人。

诗人简介及代表作

臧棣,1964年生于北京,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诗人和诗歌批评家。代表作有诗集《风吹草动》《新鲜的荆棘》《骑手和豆浆》等多部。是“学院派诗人”最主要的代表者。曾先后获得过《作家》杂志年度诗歌奖、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等,2005年当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诗人”,2007年当选“中国十大先锋诗人”,2007年当选“中国十大新锐诗人”等。

世界诗人日丛书

 

同样的话,在菊花面前说

和在牡丹面前说,

意思会大不一样。更何况现实之花

常常遥远如我们从尘土中来

但却不必归于尘土。

拆掉回音壁一看,

原来耳朵是我们的纪念碑,

但耳朵什么时候可靠过?

怎么看,心,都是最美的坟墓,

但你什么时候见过一个美人

曾死于心。菊花在生长,

心,从里面看着。

心,安静得好像有只蝴蝶

停歇在篱笆上。

我承认,我是一个有罪的见证人——

因为除了陶渊明的菊花,

我确实没见过别的菊花。

2013.3.21

 

春天的志愿者协会

 

                                     湖边,桧柏因灰尘而陈旧;

                                     刺柏挺拔依旧,但挺拔勾起的影子

                                     却已模糊;甚至包括你说过的:

                                     我不怕灰尘,但害怕灰尘的年龄——

                                     尤其是依附在树木身上的灰尘的年龄。

 

                                      那意思仿佛是说,柏树的年龄

                                      远远低于它身上灰尘的年龄。

                                      微小的灰尘,表面上经不起

                                      风雨的吹打,但它的意志

                                      却因顽强的聚集强大到永恒

 

                                      也会感到疲倦。但这些,这不是重点。

                                      甚至柏树身上灰尘的年龄

                                      比雾中的悲哀更反动,也不是重点。

                                      远远看去,你比我承受了更多的

                                      来自柏树的眼光。就好像这里除了侧柏,

 

                                      还有圆柏。我们仿佛比以前更接近了。

                                      你从我身上认出了同样的灰尘,

                                      但这仍然不是重点。人人都渴望

                                      在那即将落下的雨中焕然一新,仿佛唯有我

                                      不肯将这些灰尘作为一种代价。

                                        

 2014.3.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