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淮上诗评张执浩诗歌 |
分类: 诗歌评论 |
淮上诗评(第八十五期)
张执浩和大多数60年代诗人一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大学校园里就开始写诗了。他早期诗歌的代表作《糖纸》等,写得纯粹、透明,表达着对人世的善意与温情,意愿真挚而殷切。此后,他一直试图有所突破或转型,努力向着原生态的真实、混沌与自然的路子写去,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标签:
淮上诗评臧棣诗歌 |
分类: 诗歌评论 |
淮上诗评(第八十四期)
臧棣1983年考入北京大学,并开始写作。青春期的臧棣,创作了大量诗歌,打印第一本个人诗集,开始悉心研究法国自波德莱尔至瓦雷里的象征主义诗歌,并倡导“新纯诗”的写作,据称是一个“无可救药”的语言“神秘主义者”。陈超曾这样评述:“最初几年
标签:
淮上诗评雷平阳诗歌 |
分类: 诗歌评论 |
在当代中国诗歌史上,云南注定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地域。而这样偏远的地域诞生的奇迹,当主要归功于两位杰出的诗人,一个是于坚,另一个则是雷平阳。雷平阳的诗歌具有着独特而丰富的精神纹理,明晰而执着的精神向度,坚实而有效的诗写策略以及生命和语言的深度合奏所形成的强有力的共鸣与振聋发聩的交响,已然为当代中国诗歌史留下了宝贵的文本。
标签:
淮上诗评王小妮诗歌 |
分类: 诗歌评论 |
淮上诗评(第七十期)
王小妮诗歌简评
评论家徐敬亚在《一个人怎样飞起来——王小妮论》中,这样概括王小妮的诗歌创作,他说:“一个普通的人,在二十余年中,怎样被生存,被自己,一步步磨砺成了诗人!直至飞起。”这里,他不仅概括了王小妮诗歌创作的经历,更重要的是,指出了王小妮诗歌立场与内在的精神特质。
标签:
淮上诗评蓝蓝诗歌 |
分类: 诗歌评论 |
淮上诗评(第六十七期)
蓝蓝的诗歌多有真挚的温情,而这样的温情包裹着的诗句,却往往沉重如钝铁,坚实而有力,以致触摸过的人们无不感受到一种“狠劲”,一种异乎寻常的痛感。如此的诗写别说是女诗人,即便在当代的男诗人里,也是极为少见的。
在回答诗人柏华、潘维等人的提问时,蓝蓝曾坦承了自己的“师承”,她说除了受
标签:
淮上诗评杨炼诗歌 |
分类: 诗歌评论 |
淮上诗评(第六十三期)
诗人杨炼的名字虽说一开始是和朦胧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杨炼本人曾屡次表达过自己的立场与诗学主张。事实上,杨炼是一直坚持着自己的诗写方向与路径,拥有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标签:
淮上诗评余怒诗歌 |
分类: 诗歌评论 |
标签:
淮上诗评朵渔诗歌 |
分类: 诗歌评论 |
淮上诗评(第五十四期)
标签:
淮上诗评伊沙诗歌 |
分类: 诗歌评论 |
淮上诗评(第五十一期)
伊沙的诗歌写作成就主要是口语诗的创作。他“前接韩东、于坚,后启沈浩波、低诗歌,成为大陆后现代诗一个重要的风信球”(陈仲义语)他为当代诗坛奉献了一批有了定论的口语诗经典作品,像《车过黄河》《饿死诗人》等等。
标签:
淮上诗评韩东诗歌 |
分类: 诗歌评论 |
淮上诗评(第四十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