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盛视点]公益营销“喊出来” 更应走进去
(2010-10-15 19:22:45)
标签:
公益营销杂谈 |
分类: 闲评杂论 |
前几天,无意中看到北京科教频道的一个专访节目,采访对象是有“中国首善”之称的陈光标。当主持人提到:“有人说你做公益太高调了,你怎么想?”陈光标回答说:“我觉得我还是不够高调,我做好事儿就想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样才能影响更多的人,我还想再高调一点儿。”
很奇怪,他这句话没有引起我的反感,在场观众的反应也跟我差不多,在如今这个人人看人人都不顺眼的年代,这其实很难得。回头我仔细想了想,归结出以下原因:在长期的耳濡目染过程中,对陈光标做公益这件事,我打心眼儿里是认同的,或者说“它”已经走进了我的心里。
对于公益营销,从企业本身到传媒机构,大家有一个普遍的认识就是:公益营销投入小、曝光率高。因此,近些年,这种营销手段迅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并被大规模复制。而各家企业也无不尽其所能的宣传、造势,扩大事件影响力。可以说在“喊出来”这一步,企业不管是依靠自身力量也好,还是借助营销机构也罢,总之,谁做了好事儿,也没有掖着藏着。
但效果呢?最极端的例子莫过于在汶川地震时,王老吉和万科各捐出1个亿,却遭到了天壤之别对待的事儿。这个案例当然有其特殊性——事件的突发、切入时机的选择——但不能不承认:做好事儿让更多的人知道是没错,但更重要的是要拉近与目标对象的距离,真正走进人心里去。
我曾服务过一个客户,他们每年拿出几千万赞助一个全国性的公益活动。平心而论,这个活动非常有意义、是真正能够关系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举措,活动覆盖面很广,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影响力也不弱。而且,由于企业的特殊性,该公益活动在影响企业与政府关系方面也确实出了不少的力。
但随着对活动的深入渗透,逐渐接触第一线的参与者,我发现:在这么大型的一个全国性活动中,当活动一层一层往下推进时,每一层负责的人都会对活动注入自己的情感和目的,而这种个人因素将直接被带入下一层,因而越到底层,他们所能感受到的氛围离最初设立的公益活动的目的相距越远,而参与者很可能从一个公益活动的受益者而转变成了某一任务的执行者。如此一来,公益活动的效果被打上折扣,也就不难理解,而企业如果想从活动本身来得到他们的认可,也就变得相当困难。
受中国大环境的影响,目前国内对公益营销过多关注“营销”而忽视了“公益”本身。也曾有业内人士提出,企业如果真正要做好公益营销,应该更“用心”,拿真心来做公益,真正持续不断的得到消费者的信赖和认可,做好“公益”,“营销”自然事半功倍。我个人认为:除了有一份“真心”,掌握做“公益”本身的技巧也很重要,例如:建立与目标用户更近的沟通方式……让你的企业真正走进消费者心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