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理念和途径的变革探讨
(2025-06-02 10:51:39)| 分类: 教育 |
【大学教育理念和途径的变革探讨】
长期以来,我们大学(不论哪个门类或专业)培养的人才并不是以实践性为主,而是以管理性为主,这是“劳心者治人”观念的延续。这应该符合特定时期现状(比如大多数劳动者的素质普遍偏低)和要求。尽管我们的大学教育以培养自由全面的人为己任,但全面性通常指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发展(劳心者),似乎并不涵盖实践性(劳力者)这个维度。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劳心者和劳力者及其二者的比例越来越落后时代需求。这构成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矛盾: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与新时代社会需求的矛盾。我认为,解决这个矛盾需要高校培养理念的转变和途径的变革。就理念来说,应该把实践性(劳力者)纳入全面性范畴(新时代全面性理念),它甚至构成传统全面性(劳心者)的前提、归属和检验的标准(比如管理人才也应该有实践经验并能接受实践检验)。就途径而言,培养应用性人才同样是大学的使命,而不能将其看作是技校的事情而不屑为之。
新时代全面性理念的实现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新途径,新途径的基本导向就是培养应用性人才,这里可能就包含了两个转变:第一,如何发挥不同学科门类和专业的实践之用(相比传统的管理性人才的所谓大用,我们这里姑且称之为具体之小用,比如哲学这个学科的小用是什么(如修身养性齐家)、又如何发挥之);第二,如何破除目前专业之间的牢固壁垒(这里涉及的问题不仅是如何将劳心者素质和劳力者素质更有机关联使得全面性更充分,而且涉及到践行具体实践之小用的途径,比如修身既要有坚定的意志也需要具体科学方法)。
如果两个转变能实现,那么也可能有两个功效:第一,真正落实教育双减政策并解决教育内卷化困境(双减并不是躺平,其实质应该是从过于注重劳心者素质转向劳心者素质和劳力者素质平衡发展,其针对的正是教育在劳心者层次的内卷化问题);第二,在整个社会中形成技术性人才或劳力者与管理性人才或劳心者并重的局面(比如产业教授才是社会的主流,而不是徒有大学教育在劳心者层次的空洞繁华)。
概言之,高等教育变革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适应性调整。从“劳心者治人”到“劳心劳力者协治”,不仅是教育目标的调整,更是社会发展的跃迁。未来大学应成为“知识生产-实践转化-社会服务”的超级枢纽,通过理念与路径的协同创新,培育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新一代建设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