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以“实践性素养”重构高等教育全面性内涵破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建言

(2025-06-02 10:53:30)
分类: 教育

《关于以“实践性素养”重构高等教育全面性内涵 破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建言》

一、问题诊断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存在“三重脱节”:1.目标脱节:素质教育强调的“全面性”偏重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养(劳心),弱化实践能力(劳力);2.结构脱节:扩招后管理型人才供给过剩,但能解决芯片研发、乡村振兴等现实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严重不足;3.评价脱节:教师考核重论文轻转化,学生评价重分数轻实操,形成“纸上谈兵内卷化”。

二、核心理念创新

建议将“实践性素养”纳入人的全面发展核心维度,确立其三重定位:1.认知前提(理论源于实践);2.价值归属(知识服务社会);3.检验标准(人才成效由产业一线验证)。

三、关键实施路径

1.建立专业动态优化机制。推行学科专业“休眠激活制”,比如大规模常态化轮流停招,在专业休眠期进行完善,让专业休眠成为常态,停招既是权利(享有一定的减免工作量待遇)也是义务(既协调其他专业也升级改造自身,破除专业之间的不平等)。常态化停招打破“专业终身制”背后的利益固化,迫使学科直面“我能为社会解决什么”的终极之问。

2.改造标准。须新增“实践价值转化模块”(如哲学专业增设“伦理决策实训”,历史专业开发“文化遗产活化设计”)

3.构建实践素养评价体系。比如:对学生要设立 “实践素养证书”,记载解决企业/社区真实问题的案例;对对教师可在职称评审中单列“产业贡献指标”(如技术转化效益、政策咨询采纳、助困解难效果)

4.打通学科能力转化通道。比如要求专业发布《学科应用白皮书》,明确本专业在乡村振兴、社区治理、助困解难等国家战略中的具体应用路径。

5.设立“跨专业问题工坊”。比如围绕具体社会问题(如适老化改造),组建文理工医联合课题组计入学分

四、预期成效

1.破解内卷根源。将教育竞争从“论文数量竞赛”转向“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比拼”

2.服务国家战略。使高校专业布局成为区域发展的“人才反应堆”

3.促进教育公平。让应用型人才获得与社会贡献匹配的尊严(如“大国工匠”与“长江学者”同台授勋)

总之,教育的最高使命,不是生产悬浮于现实之上的“知识贵族”,而是培养脚踩大地解决问题的“行动哲人”。当哲学系学生能用先秦智慧调解社区矛盾,机械工程师生能为老乡设计出成本降半的茶园收割机——这才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最生动的当代诠释,更是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破解结构性矛盾的关键密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