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陈洪金散文《一条河流的死亡》
(2014-04-17 22:14:17)
标签:
河津龙门杂志环保征文一等奖散文陈洪金散文一条河流的死亡河津赵爱玲评论 |
分类: 读书笔记(评论) |
《龙门》杂志第一期环保征文专刊中,获得散文一等奖的是来自云南的陈洪金散文《一条河流的死亡》。从篇幅上看,相比于本刊其他获奖的散文不厚,只有一个页面。当然,优秀的文章不以长短论。抱着试读的态度,心想,看文章有没有沾了作者的名气,是否响当当称得上名至实归。在发奖大会上,我坐在墙边的椅子上,带着那些想法静静地阅读这篇散文,读出了不一般的味儿。虽然文字平实,但是字字带着利剑,句句击中我的内心。
单从表面看,作者讲述了一条河流被污染被遗弃走向死亡的事实。然而透过文字的表象,我感受到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沉痛的象征和隐喻。作者借用河流的死亡尖锐地批判了在工业文明侵蚀下,被物质利益裹挟的迷失的人们对养育自己的传统文明无情的践踏、背叛和遗弃。
“河流”是我们的母亲之河,象征我们的民族之根,而急功近利的人们带着日益沦丧的肉体和负累的灵魂遗弃了母亲——自己的生命之源。
“垃圾、污染物”象征工业文明的侵蚀,以及日益忘祖背典的沦丧的道德,这些污物让人们的灵魂丧失了神性,失去了创造的活力。
“乞丐”象征着在外面的世界遭受失败重创的失意的人们,当他们带着累累伤痕,一无所有的时候,又想起了母亲,来到母亲之河疗伤休养生息,衰老的母亲倾尽所有抚平他们受伤的心灵,他们此刻与母亲之河相依为命,只不过,是为了暂时的生存,他们不会把母亲之河看得很重,当他们重新站起,当他们成为富人,他们还会想起母亲之河吗?可能性很小。
如果母亲之河死亡了,断流了,即使孩子们尖锐的笑声也无法唤回母亲之河走向死亡。传统文明,我们的民族之根本,难道要死在我们的手里吗?
作者以诗人自比,进行了无情的自我剖析和尖锐批判,我多么虚伪,一方面赞美着母亲之河,一方面却背叛着母亲之河。这个充满悖论式的拷问撞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陈洪金用文字奉上了自己作为作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呼吁回归传统文明,关注民族自身生命力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懂得用心用行动感恩。
读《一条河流的死亡》,我领悟到一篇上乘的佳作,不在于有多少优美的辞藻,不在于繁复艰涩的引经据典,而在于文字的简洁质朴,在于思想上的尖锐剖析,更在于隐匿于文字之间的沉痛反思与叩问。
最近我在阅读汪曾祺先生的小说,汪老说,极致的小说是儿童文学。我想不论是小说还是散文、诗歌,达到极致之美的都是最简的。比如世间最昂贵的都是无价格的是无私的,如空气、阳光。正所谓大道至简,就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