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事开启孩子的创意和面对问题的能力
文/艾凌
对于孩子的问题,比如分心,不认真,懒惰,撒谎……很多家长很头痛,往往采取打骂等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来对待。而这些方式往往很不凑效,也容易出现反复,令家长很闹心。今天我学习了吴熙娟老师的叙事疗法,感觉很有收获,对于我们和孩子沟通,有效解决问题很不错。在这里做个心理学习笔记,和朋友分享,也使自己通过整理笔记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运用。学习叙事,不仅适用于亲子教育和沟通,正确教育孩子,使孩子通过自己的力量开启创意,更重要的是自己面对问题的能力,也适合于家庭婚姻和人际交往,使我们充分获得幸福感。
叙事,我感觉就是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们从尊重对方的角度把问题外化去提问,让孩子觉得问题是外在的一个什么东西在找孩子,把问题当做是它和孩子的较量,鼓励孩子打败它。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正确,我愿意和朋友分享和交流,希望得到更好的成长。
解构和再建构成人对孩子的负责任
在传统的思维里,成人对孩子的负责任是定义在成人须要知道什么是给孩子最好的答案,在急速变化的社会里,成人已经无法知道所有事物的答案,反而成人如何陪伴孩子去面对复杂世界的思考是更重要的,因此成人的角色变成是好奇的问话者,和引导孩子思考的陪伴者,成人和孩子在一起仍可抱着人类学的视野,除了适时引领孩子之外,仍可谦卑地向孩子学习。
创造孩子发展的空间
孩子须要透过很多的被相信,被看到,被尊重,才能持续累积的成长与发展。孩子的发展不是只是孩子的事,大人如何创造适合孩子成长的舞台,
让孩子在舞台上可以发挥, 成长和透过挫败中的学习可能是更重要的事情。
叙事治疗对教导孩子的思维的重要性
父母教导孩子是不容易的,是要被感谢的,不论父母觉得自己做的好不好。孩子虽然是孩子,须要不断地学习,但如何引导孩子去思考孩子的困难问题,相信孩子不等于是问题,反而用和孩子有距离的问话去导引孩子内在的力量与创意,孩子不再觉得自己是坏孩子或无力的孩子,反而会觉得自己是在为问题想办法的孩子,孩子的信心会增加,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也会增加,父母要帮孩子解决问题的压力也不会那么大,父母只要负责问好问题来激发孩子的思考和创意就很好了!
父母变成是外化问话和对话的专家
叙事的核心,我以为不是简单的聊天和谈话,而是把我们变成外化的问话和对话专家。那么什么是外化问话和对话?
内化问话(标签化孩子,
孩子的自我认同被病理化, 孩子和问题黏在一起):
你怎么老犯错 !
这么懒惰 !
考这么差, 以后怎么办?
你脾气很糟糕, 以后谁敢和你在一起?
外化问话(给予孩子空间思考, 相信孩子是面对问题的主人,
去标签化):
犯错是怎么来的?
懒惰怎么找上你的?
你想用什么方法面对考不好这件事? 是什么让牌气变的不好?
有什么可以帮忙脾气,让脾气会比较舒服?
多元的思维和方式与孩子的意义建构
I)
思维的开放
– 相信孩子的想法在他的年龄层就是宝贵的
– 多好奇, 而非多告诉
– 愿意去看孩子好的地方
– 愿意倾听
– 愿意用问话去引导孩子思考
II)
多元的方式
–
让孩子来引导你
–
玩耍
–
画画(纸, 沙, 布)
–
绘本
–
游戏
–
听音乐/歌曲
–
照相
–
录音/影
–
木偶
–
面具
–
黏土
–
人体雕塑
–
戏剧 (孩子自己编剧本)
–
户外活动
–
室内活动
–
舞蹈
现在反思我们自己的家庭生活和对孩子的教育,很多的时候感觉很不舒服,大都是因为我们采用的是内化对话和问话,那种贴标签式的内化问话和对话,严重地伤害了对方,使彼此处于对立,所以谈话往往转化为争吵。关系变得紧张,甚至产生危机和破裂。
如果我们尝试外化对话和问话,我们会感觉很舒服很幸福。这样,我们的孩子也会得到很好的成长,学会自己面对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我告诉自己,从现在开始,我要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威严,和家人、孩子、周围人、我的学生,用外化问题的方式去交流和沟通,把问题外化,让我们感受到我们自己不是问题,问题是一只大苍蝇,我们可以靠自己赶走大苍蝇。
叙事可以使我们明白如何成为一个真正负责任的人。严厉与教训并非负责任。
爱上叙事,发掘幸福。
叙事是生活的艺术。
2010-12-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