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消失 ——读郭彩霞小说《雕花墨斗》
(2010-12-05 21:42:20)
标签:
梵高小武雕花墨斗郭彩霞山西文学第11期河津艾凌被消失读书文化 |
分类: 读书笔记(评论) |
2010年第11期《山西文学》小说类中最打动我的是郭彩霞的《雕花墨斗》。小说用朴实的文字刻画了一个做棺材的手艺人小武短暂悲情的一生。读罢痛感很多传统珍贵的东西,正在消失,确切地说是正在被消失。
在日渐物化和浮躁的时代,男人们大都背起铺盖卷打工去了,小武没走,小武守着自己的手艺,也守着人烟稀少的山村。媳妇粉桃处处数落小武,“当初我嫁你,还不是看中了你的手艺?可现如今,谁还指望手艺吃饭?”粉桃和弟弟桃树私底下谋划者让小武到矿上当矿工。小武也不是愚笨的人,他说,我明白了。不过小武仍旧在院子里刨着木头,做他的棺材,但的确小武能做的活计越来越少了。吃饭第一,小武心里明白,他是终究要为生存出去的,只是他割舍不下他的手艺,那他一个男人又有什么办法?自从那天小舅子骑着摩托车离开,他就知道迟早会有这一天的。这一天终于还是到来了。“我不去!”小武甩开粉桃的胳膊,“我不能丢了我的手艺!”“手艺?呸!手艺能值几个钱?啊?……”粉桃有点激将地摔门说,“我看你就是怕下力气!”可是小武不是怕下力气,小武是真舍不得自己的手艺。一个“钱”字,煎熬了小武一个通宵。天明的时候,小武告诉粉桃:“我进山走走,回来以后就去矿上上班。”小武背着的帆布包里全是做木工的工具,还有那只师傅留下来的雕花墨斗。这个手艺人形单影只地走在寂寥的大山,漫无目的,随便走到哪个有炊烟的地方,给那里的老人做几件活计,拾掇板凳,修葺屋檐等……小武以这种方式开始了告别他心爱的手艺之旅……这里的描写,是小说的动人之处,点滴之间写出了一个手艺人对自己手艺的恋恋不舍。小武进矿不到一个月,有天当班,发生爆炸。当粉桃拉着小武为他自己做的棺材来到矿上时,小武做的棺材成为了抢手货。有人感叹:“有这样的手艺还来这里送死?”县里的年轻的“官爷们”高价求购小武的雕花棺材无果,无不叹息:“可惜了!可惜了!迟来一步!早走一步!”
真正的艺术,总是在日渐消失中因稀有方显出它的弥足珍贵。
当我走在乡间,偶尔看到一处老屋,那破败之中闪现的古朴雕花窗棂,总会令我心生疼惜,我会依窗而立,心生敬畏,恨不能护着守着……可是有什么办法吗?我老家的织布机,手摇纺纱车,父亲发明的手动穗子机……自从拆了旧屋建起了楼房,那些就都没了。
真正的艺术,往往与清贫相伴。如果粘上金钱,艺术也就失去了纯粹性,只能叫做赝品。比如梵高的画,我以为是窘困成就了梵高。如果不是这样,世界上也就没有了我们现在仰慕的梵高了。比如真正的文学,绝非畅销造就,而是沉寂和冷清造就的,比如卡夫卡……清贫对于艺术是幸事。他们身前的孤独坚守成就了伟大的艺术。正因为如此,真正的艺术是稀有的。因为耐得窘迫和寂寞的人总是极少数,大部分都会被生活和金钱移植接生成赝品的制造者和复制者。
说到雕花墨斗,就让我想到艺术以及艺术的创造,而这些都属于一个人的精神追求,涉及到人生意义。记得梭罗说过这样的话,所谓的生活的舒适之处,不仅仅并非必不可少,而且还是人类思想崇高的确凿障碍。就奢侈品和舒适之处而言,最明智的的人过的生活总是比穷人更简单,更匮乏。在普遍缺乏精神追求的当下,我谈及这些,也许会引得一些笑谈。正如小说里的小武,守着手艺,守着人烟稀少的山村,不断遭受媳妇的奚落,“手艺?呸!手艺能值几个钱?”“我看你就是怕下力气!”
生活,生活。基本的物质保障,对于艺术创造,一个漫长而寂寞的过程,生活时不时显露焦躁不安。这个不安,就毁了艺术。
在消失的,都是被消失的。雕花墨斗是被消失的。被环境消失。也被自己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