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爱你的寂寞
——读雪城先生散文集《流年》
文/赵爱玲
尼采说,谁要成为一个群体中最道德的人,谁就必须痛苦不堪……
当你置身官场与商场,周遭一些人不惜违背操守该快乐时快乐、该洒脱时洒脱,你对自己说,无论如何,我都要像窗外那独立的树一样,寂寞地独立在天地间。当你爱着大而无形的哲学和几乎无人人问津的诗歌,你领受到了周围咄咄逼人的另类目光。
当人们撇下牡丹,纷纷拥挤在花灯喧闹处,你的心一片苍凉,“整个牡丹城已经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只有院内的牡丹和我一样被喧闹冷落着”。你自问,你为什么不能随人群一道去看那些假造的景致,而非要独守着那一圃圃牡丹?难道你不知道黑夜里的牡丹模糊不清的吗?你为什么要和群体闹分裂?别人希望你和他一样,你却偏偏要自成一格,你这不是有意和大众过不去吗?无论你的解释再怎么独特,但你的行为本身已成了众矢之的。“正如今夜的牡丹,无论白天怎么妖娆妩媚,今夜将和我一样在喧闹中寂寞着,寂寞着。”(《寂寞如洛阳牡丹》)。这样的寂寞流露在《流年》的字里行间。“突然想起了什么,算了,什么也不说了,留在心底吧”(《远方的思绪》)“其实,其实,我真的很想那样做,但做和不做的区别又在哪里?只是久远的心事终于无法承担我应尽的职责,只能以树的样子,站直,挺立。”(《其实我也想》)当你恪守着责任和操守,追求着质朴和精神,你痛苦并寂寞着。幸好,你有文字。你在创造之中得到释放和沉淀,获得勇气。“喜欢独省;喜欢安静的生活;喜欢在自己的思考中享受生活的乐趣。”(《无法拒绝的诱惑》)而独省、安静与乐趣皆自寂寞。奥地利诗人里尔克说,寂寞就像生命的深潭,任何一个青年都要在其中浸泡过后,才成长出自己的人格。而要成为一名诗人,必然要沉入深于常人的寂寞。
我以为,寂寞是文学的特质。惟其如此,才可以保持原始本真拥有旺盛的创造力。雪城先生的一些文字,觉得好似从他自己的心里流出来,又回到他自己的心里,全然不管不顾有没有外人存在。我特别欣赏《在魏家院看蒲剧》文字里的率真,他的真性情可谓自然流露。他作为文联的负责人、向导或陪同,请来当今蒲剧名角武俊英,可是自己不爱听蒲剧。他说,人就是这么怪,不喜欢的东西,你再努力也喜欢不起来。但是对于蒲剧,雪城先生至始至终都尊重这门艺术。当他看到比他更年轻的人爱着蒲剧,在小梁的街上边走边唱,他于是自省,不喜欢肯定是自己在什么地方与这门艺术无法产生共鸣。他对艺术有了新的看法,在追问自己艺术是什么时,他不无幽默地写道,艺术也许就是你所喜欢的那些玩意。读到这里我会心笑了。在《真实》一文,写了当他冲着一位作家的名气,购买了其散文集,但是很遗憾,没有读完。不是没时间,也不是没兴趣,而是实在读不下去。读不下去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情感上没有共鸣,文字虚假和不真实。他在文中坦言,“我越是读他的那本散文,越是不喜欢他写的那些东西,那些读来无法感动我的东西让我对他的小说都产生了怀疑。”
《流年》中最打动我的是《疯长的苜蓿》,是讲他高中时代的一位数学老师教育学生的故事。数学老师总爱发火,当面训骂不好好听课的学生,又总爱拖堂,学生不喜欢他,女生更是讨厌他,宁愿请例假也不愿意在课堂上受他的气。班上有个新转来的男生,几次迟到,由于该男生数学很优秀,老师很钟爱他,对他的迟到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一次,因为几个女生私底下说悄悄话,老师一气之下说,再不认真听课,他就不带了。“我们”几个班干部带着那几个女生向老师赔礼道歉,没想到“我们”进老师家门的时候,见老师躺在床上,额头捂着毛巾,脸色苍白无力,病倒了。而那个男生早“我们”之先坐在老师的床边在给老师擦汗。男生说,老师已经生病很久了,为了我们的高考,他一直坚持着给我们带课。这是“我们”都没有想到的,谁能看得出在课堂上一直站立稳当的老师是带病上课呢?当读到学生齐声说对不起老师时,我突然就流泪了。可能因为我本人是教师吧,感同身受。记得前些日子的一天,我从教室出来,同事发现我背后有墨水,看着那些点点墨水,我又难过又委屈。为了学生我呕心沥血,怎么就……真想冲进教室,说:“是谁?主动出来!否则,我不再上课!”学生或者社会对老师总是要求尽善至美,可是在应试教育的今天,谁能明了老师恨铁不成钢的切心?我终于没有能说出那样的话,只是在下节课,淡淡地说,关于我背后的墨水,不论是谁做的,我都原谅你,因为我没做好,也没教好你,我有责任。所以,我很敬佩《疯长的苜蓿》里的老师接下来的教法。他拖着病体,带着学生们到那个男生的家里,那块苜蓿地旁一间低矮的平房,简陋的家具,男生的母亲躺在床上,老师说,这就是你们同学的家,你们好好看看,他既要上学又要管家,还要每天早上给父亲做早饭,然后喂完母亲才赶往学校,他能刻苦地学习,你们能做到吗?带你们来就是让你们明白,别人做的事情都是用心血换来的,你们还年轻,别浪费时光。老师的这种情景教育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这篇文章表达了对老师的尊重,对虚度时光的感慨,对用心做事的认识。我也从中悟到和学到了如何为人师表、专心做事与完善自我。
《流年》第三辑是以记忆碎片的方式写的充满哲理的散文诗。那些急促断裂的标点有安妮宝贝句式的影子。但是那些道理很多可以成为箴言。“承认现实比悖逆现实更适合生存”(《忘记,在冬天》)“阴霾使人沉昏,黑暗使人消极,只有自然地声音才是最美的和音”(《自然地声音》)“能看到自己的背影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看见树上的叶子》)“惟一有待解决的问题,就是你自己做怎样的选择”(《假如我和他们一样》)
《流年》第四辑里“读书”基本属于心理学和哲学范畴的读书笔记,也是我最近在心理咨询师培训中系统学习过的一些内容,我比较感兴趣。也许是得益于雪城先生早年学习哲学专业吧,从文章的题目可以看出他的阅读面广泛。心理学最早源于哲学,而哲学与文学彼此交融。比如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的历史功绩首先不是在心理学方面,而是在哲学方面,他的理论更主要地是在社会学、人类学、文学、艺术、历史学等方面。“读书”中的九篇文章都是关于精神分析的,反映出雪城老师很注重关注自我,在不断地超越自我中努力实现自我。
富于哲学思辨的散文诗,是《流年》整体的鲜明特色。从反复的心理冲突到内心的统一,从剥离到回归,历经自我辩驳与拷问然后保持自我特质。在《凝望秋天》一文,几个装修工人五个月了,慢吞吞的工作方式令“我”生厌,没有原料,就蹲在墙根抽烟闲聊,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或更长,而我在伏案写作。“我”和他们究竟谁活得有意义?“我”以为蹲在那里打发时间等于自杀,而他们也许会说“我”写的文字还不够他们半天的工钱。此刻,关于谁活得有意义的话题,瞬间失去了意义。通过思考周国平的《丰富的安静》和毕淑敏的《素面朝天》得出一个自我认同的观点:按照自己的方式生存,就活得有意义。在《迷茫在自己的房间里》一文,由电视剧告诉观众好人有好报想到拿破仑要成功就不讲感情、爱默生倡导的要成功不可太善,由此产生思想困惑与迷茫再到领会太善意味着失去原则,最后决定自己要保持善良的本性,至少夜里可以一梦到天亮。在《愉快地上路》中,“我”站在尼采文集前再三犹豫,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平凡。关注着吃穿关注着生存的人们来说,读尼采的意义何在?可是“我”深知自己平凡,也知道柴米油盐的重要,但也深知自己的灵魂深处有着关怀生命意义的渴望,如果我将此丢弃,我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读尼采的书,我怕我食而不化。不读尼采的书,我怕我从未进食。”还犹豫什么,那就愉快地买下。哲学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偏执角度,使人智慧。滴水穿石,使人对生活有了更深的体会,对自我有了更加明确的认知。
蒙田说,对于一个人来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事情是如何保持自我。阅读雪城先生的文字,我更多地是从精神的角度解读,感受着作者找寻自我反省自我保持自我的痛与乐,坦诚地说,在《流年》的记忆碎片和页间缝隙里,寂寞如星星闪烁在喧嚣的天幕。
“你要爱你的寂寞”(里尔克语)
写于2010-2-8
注:散文集《流年》作者:薛城,笔名雪城。河津市文联主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