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影评: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悲壮深沉,荡气回肠!

(2012-05-02 13:12:59)
标签:

影评

兵临城下

决战要塞

娱乐

分类: 杂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http://s4/middle/4cd86f4atbf06cc582183&690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http://s1/middle/4cd86f4atbf06cc4e3460&690

http://s6/middle/4cd86f4atbf06be98acf5&690

http://s13/middle/4cd86f4atbf06be9a349c&690
三位指挥官

翻拍1957年经典电影
《决战要塞》取材于1941年苏德战争的布列斯特要塞之战,当时德军闪击苏联,以横扫千军之势直逼莫斯科,苏联边境的布列斯特要塞在外无援军,内无有效指挥的情况下,仅凭慌乱之后的自我组织,一支孤军独自对抗,让数十倍于自己的德军付出了惨重代价,是1941年苏德战争接触战中持续时间最长、最为激烈的战斗。影片突出体现了苏联红军顽强坚韧的英雄主义精神。这个故事曾数度搬上银幕,1957年苏联拍摄了《坚守要塞》,同年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后曾在我国上映。《决战要塞》则是2010年的重拍版,在俄罗斯轰动一时。

俄罗斯导演亚力山大·考特执导的影片相当地“俄罗斯”,布列斯特要塞距苏德边境仅一俄里,影片相当地真实,真实得好像战争就在你身边。故事的讲述手法也很简单,非常粗线条,但却震撼人心。生离死别不再象好莱坞那么煽情,而是非常低沉,非常克制,点到为止,让人浮想无限。俄罗斯战争电影一直有自己的风格,尤其是二战题材,出过不少经典作品,比如《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列宁格勒保卫战》、《攻克柏林》等苏联主旋律战争大片已经成为一代中国人的经典记忆,本片就是主旋律战争大片,无论是战争场面还是故事角色上,都堪称潮流中的经典之作!基调厚重、深沉和人物塑造独到、精准。

整个影片以当年军乐队的少年学员阿基莫夫的回忆开场,聚焦在苏德开战初期一场残酷的战役。一支兵力数十倍于自己的德军不宣而战,一座注定会沦陷的布列斯特要塞,一支仓促应战,却临危不惧的苏联军队,一群温和安详的老弱妇孺。没有任何悬念,这是一场必输的战斗。
影片切入题材的角度、手法简单而且传统,但写实的场面,很平实地展现了要塞中苏联军队及其家属所承受的苦难和他们面对战争,面对苦难时大无畏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决心。没有高大全的人物,只有普通的军人和百姓。影片起初节奏舒缓,军人、百姓各自享受恬静、幸福的时光。德军突袭!没有预警、没有增援,武器短缺、建制混杂。当德军进攻军人俱乐部,苏军冲出阵地,用工兵锹、木头凳子、油桶甚至木板与德军展开肉搏战。少年学员阿基莫夫、彼佳少校、安德烈中尉、团政委福民构成了苏军群像。4个苏军家庭的悲欢离合更彰显了战争的残酷。在人物方面,俄罗斯影片从来都没有好莱坞战争片中的光辉英雄,而是对苏军全景式的描述,平实、有力、不花哨。但几乎每个人物都给人深刻印象,三位主指挥官的挺身而出,对德军作战的应对都各有不同,性格鲜明。亲情、爱情也都有展示空间,难能可贵的是都恰到好处,不喧宾夺主。结尾时,儿童主人公阿基莫夫穿越战争硝烟迷雾,影片在此处来了个艺术性的升华,逝去的人们随着硝烟以各种写实和抽象的形式出现,镜头在他们身边优雅地滑过,背景声也瞬间变得空灵朦胧,影片中反复回荡的音乐主旋律再次响起,战争的残酷以及对美好的毁灭就这样以极其艺术性地镜头呈现在观众前面,从而带给人别样的思索和感动。整个影片无论是战争场面的宏大,爆炸特效的震撼,恶战的惨烈,都是近年来少有滴!此外,作为主旋律战争大片,还有丰满的故事和鲜活的角色,以及富有艺术感的镜头与画面,真正做到了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三性合一”。
拍现代战争片的水准,好莱坞第一,看了本片之后(我看的是俄语版的,看字幕,一点也不影响,很有味道!还是第一次看俄语版的电影呢),我感觉俄罗斯堪比好莱坞,只是风格截然不同。特别喜欢俄罗斯影片中那种深沉、悲壮的基调,喜欢那种史诗般的荡气回肠。

网络资料:
小遗憾:“一俄里”故事未出现
1974年,鲍里斯·华西里耶夫描写布列斯特要塞战斗的《未列入名册》中有一个“一俄里有多远”的故事:最后一名苏军战士在已经失守的布列斯特要塞的地道里坚持战斗一年多,被德国人俘虏时,刺眼的阳光让他几乎失明。面对德国将军的审问,他的回答是: “将军,现在您知道一俄里有多远了吧?” (战前德军宣称这个距苏德边境仅一俄里的要塞一个冲锋就能拿下。)不过《决战要塞》仅仅表现了一个星期左右的战斗,“一俄里有多远”的故事并没有表现。

《决战要塞》也不缺乏火力展示,PPD34冲锋枪、MG34通用机枪、马克西姆M1910重机枪等让军事迷看得相当过瘾,因为德军出动5、600mm的大口径重炮,爆破场面很多,整幢楼瞬间粉碎的镜头非常逼真,德军的大杀器:单个重量近两吨的航空炸弹,令布列斯特要塞地动山摇,场面极其震撼,着力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有趣的是,苏联时期的战争片主要聚焦《列宁格勒保卫战》、《攻克柏林》等胜利之战,而新世纪的俄罗斯战争片则偏爱《黎明前的爆破》、《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这样的失败之役,这固然有胜利之战对观众来说已经过熟过滥的缘故,更因为俄罗斯影人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之后,重新发现了这些失败之役的价值。相对于那些胜利之战,这些失败之役中军人们所表现出的英勇顽强和宁死不屈的精神丝毫不差,而且这种悲壮的失败更容易激发观众的情感。本片中的布列斯特要塞是苏联西部边境上始建于19世纪的传统堡垒,1942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毫无防备的守军受到了德军突如其来的打击,虽然面临孤立无援、缺水少粮的困境,还有武器精良、人多势众的德军,但要塞里的苏军指战员们依然誓死抵抗,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此后德军采用围困战术意图耗尽苏军的抵抗意志,在情势危急之下,苏军指战员们决定突围,但被早有准备的德军打回要塞。虽然最终要塞被攻破,但仍有苏军战士在地道中坚持抵抗,最长甚至达到一年多!这样的失败无疑是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也无疑是主旋律影片的绝佳题材。

主旋律大片要想实现教育人、感召人的目的,必须通过吸引人的形式招徕观众,否则只能成为无人喝彩的自说自话。俄罗斯主旋律大片对观赏性、商业性上的高度重视和过人水准,鲜明地体现在《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的战争戏中。影片再现了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的全过程,视角和内容都相当丰富,除了以儿童主人公阿基莫夫的视角传串起整部戏之外,还同步以三位红军指挥员的视角分别讲述了要塞内三个据点的战况,不仅有凭险据守、与敌对射,还有要塞外同德军的野战肉搏,更有悲壮的突围,将战事的真实、激烈、血腥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震撼人心的强大力量。尤其是在德军炮击轰炸要塞的实景爆破和烟火特技方面营造的战争临场感格外突出,体现了俄罗斯战争片极高的技术水准,片中有许多个房倒屋塌的爆炸镜头,能明显看出绝对不是电脑特效,而是实景搭建再加以爆破摧毁才能产生的整体震撼、细节真实的完美效果!还有一个爆炸长镜头更是精妙,慌乱的人群在德军的炮火奇袭中慌乱奔跑,慢镜中从远景到近景依次有人在腾起的炸点下中弹倒地,一镜到底极其考验特技演员同控制炸点的烟火特技师的配合。当然,影片较多地采用实景爆破,并不是因为俄罗斯影人的电脑特效实力不济,片中那场德军中重磅炸弹轰炸要塞的戏,从飞机投弹到炸弹爆炸震荡波横扫要塞,刺激震撼的视觉效果则明显是电脑特效主导,技术水准不亚于好莱坞。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的镜头和画面的艺术感上,也继承了俄罗斯电影的传统优势。战争前夕布列斯特要塞里人们快乐安详的日常生活被拍得有如油画般美丽,并且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战争戏在镜头感上并没有采用《拯救大兵瑞恩》之后影坛流行的那种强烈晃镜,而是用较为稳定的镜头感来帮助观众对复杂战况产生清晰的认识。

除了影片在战争戏上超强的大场面表现力所达到的视听震撼之外,丰满鲜活的故事和角色,以及细腻感人的细节也是吸引观众的主要元素。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影片尽展俄罗斯战争片内容丰富翔实、故事引人入胜、节奏急缓有致、角色生动鲜活的传统优势。虽然片中的红军指战员基本上都是那种英勇无畏、意志坚定、宁死不屈的硬汉形象,就连儿童主人公阿基莫夫也不例外,但影片还是通过一些精心设置的情节表现出这些主要角色的个性一面,比如说团政委福明拯救被德军当做人盾的平民时的机智与对他人安危重于个人生死从而不愿卧倒的关切之情,以及结尾就义那场戏的尊严与从容。基热瓦托夫上尉对妻子儿女的浓浓亲情,让家人投降而自己誓死抵抗也十分令人感动。此外,影片还有不少配角虽然戏份不多,但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例如那对自杀殉国的军官夫妇、一开始只顾逃命但最后看到爱人惨死随即与德军同同归于尽的司机、身体肥胖但心思细密还会用跳舞激励士气的军官,还有那个没日没夜救助伤员最后自杀的军医……影片虽然角色众多,但所有人的表演都堪称完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