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根问底:从《刘海砍樵》看湖南花鼓戏

(2018-10-02 18:17:34)
标签:

湖南花鼓戏

《刘海砍樵》

李谷一

民间小调

地域特色

分类: 寻根问底

     刘海砍樵》看湖南花鼓戏

       小屋清风/文

1984年大年三十,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比古调”登上了中央电视台节联欢会,由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扮演男主角刘海、著名湘籍歌唱家李谷一扮演女主角胡大姐的这个经典剧目,马上红遍大江南北,以至家喻户晓。

此前,人们不曾想到,作为一种地方戏曲,湖南花鼓戏大多以不同地方的地方方言演唱,外地尤其是北方的戏迷很难看得懂。现在姜昆李谷一用普通话那么一演唱,人们终于发现:原来湖南花鼓戏中也有这么精彩的剧目。

那么,花鼓戏到底怎么样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呢?我们知道,湖北 、安徽、 江西 、河南、陕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剧种,如湖北的荆州花鼓戏安徽的凤阳花鼓戏皖南花鼓戏,河南的豫南花鼓戏,浙江花鼓戏等同名的地方剧种。但在众多名为“花鼓戏”的地方戏曲剧种中,属湖南花鼓戏流传最广,影响最因此,人们常说花鼓戏时,一般是特指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湖南各地花鼓戏的总称湖南各地花鼓戏细分为:长沙花鼓戏(益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衡州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永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

新中国成立后,湖南花鼓戏艺术有较大发展。一度出现了不仅剧团甚多,名角辈出,而且在许多地方都出现过“三里五台”的景象和台上唱、台下和的生动场面”。其中,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整理创作的《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等剧目,实为代表湖南花鼓戏的长沙花鼓戏中的剧目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的喜爱。2008年,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寻根问底:从《刘海砍樵》看湖南花鼓戏

                                                              -----《刘海砍樵》剧照

湖南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在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最迟在清嘉庆年间已经形成。又据清同治元年(1862)杨恩寿《坦园日记》在湖南永兴观看的“花鼓词”(即花鼓戏)中,已有书生、书童、柳莺、柳莺婢四个角色,而且情节与表演都较生动,说明这时的花鼓戏不但已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而且演出形式也具有一定规模。

从声腔和剧目看,湖南花鼓戏初期以民间小调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如《打鸟》、《盘花》、《送表妹》、《看相》等。后来,“打锣腔”与“川调”传入,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打锣腔主要剧目有《清风亭》、《芦林会》、《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等川调主要剧目有《刘海戏蟾》、《鞭打芦花》、《张光达上寿》、《赶子上路》等。这样,湖南花鼓戏便成艺术上比较完整的地方剧种。

早期花鼓戏只有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光绪以来,这种班社发展较快,仅宁乡、衡阳两县就有几十副“行箱”,艺人近200人。训练演员采取随班跟师方式,也有收徒传艺的,称“教场”或“教馆”,每场数十天,教三、四出戏。过去,由于花鼓戏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这种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公演。

上世纪八十年代,湖南全省有花鼓戏剧团50来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1957年,湖南省戏曲学校成立,设有花鼓戏专科。传统剧目而言,各地花鼓戏传统剧目,总计约400多个,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已摄制成影片。

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它源自湘南民歌发展而成,从一旦一丑演唱发展到“三小”演唱。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

按其结构和音乐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都有粗犷爽朗、地方色彩浓郁的特点。音乐主要是以极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唢呐、琵琶、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作伴奏。曲调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

新中国成立后,花鼓戏艺术有较大发展,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如《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已摄制成影片。特别是唱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的湖南花鼓戏名剧《刘海砍樵》其脍炙人口的“比古调”唱段,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

湖南花鼓戏的牌子,有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源于湘南民歌,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活泼、轻快,适用于歌舞戏,是湘南诸流派主要唱腔之一。小调。有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之分,后者虽属明、清时调小曲系统,但已地方化。各种形式的曲调,都具有粗犷、爽朗的特点。

花鼓戏的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活泼,行当仍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小丑夸张风趣,小旦开朗泼辣,小生风流洒脱。步法和身段比较丰富,长于扇子和手巾的运用,拥有表现农村生活的各种程式,诸如划船、挑担、捣碓、砍柴、打铁、打铳、磨豆腐、摸泥鳅、放风筝、捉蝴蝶等等。后期由于剧目的发展,表演艺术也有所丰富,如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毯子功和把子功,充实了武功表演。

花鼓戏的行当分工也更趋细致,不但由“三小”发展到生、旦、净、丑,而且“三小”中也有更细的分工。以长沙花鼓戏为例,小丑又分褶子丑、短身丑、官衣丑、烂布丑、奶生丑;小旦又分正旦、二旦、花旦、闺门旦;小生又分正小生、风流小生、武小生、烂布小生、奶生子等。

花鼓戏的音乐曲调约300余支,基本上是曲牌联缀结构体,辅以板式变化,根据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4类:川调。或称正宫调,即弦子调,大筒、唢呐伴奏,曲调由过门乐句与唱腔乐句组成,调式、旋律变化丰富,是花鼓戏的主要唱腔。 打锣腔。又称锣腔,曲牌联缀结构,“腔”、“流”(数板)结合,不托管弦,一人启口众人帮和,有如高腔,是长沙、岳阳、常德花鼓戏主要唱腔之一。

湖南各地的花鼓戏剧目有400余出,大多是反映人民劳动、男女爱情和家庭矛盾的,还有一些是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因此花鼓戏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再加上语言不同,师承起源不同,流派不同,每个地区的花鼓戏都有各自的风格特色,所以花鼓戏的种类也就五花八门了。例如《打鸟》、《盘花》、《雪梅教子》、《鞭打芦花》、《绣荷包》、《赶子上路》、《刘海砍樵》、《补锅》、《告经承》、《荞麦记》、《天仙配》、《酒醉花魁》等。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各地的花鼓戏都各有一些著名演员,有长沙的何冬保(丑)、湘潭的廖春山(旦)、邵阳的王佑生(老旦)、桃源的张树生(生)、岳阳的杨伯成(丑)、衡阳的张廷玉(小生)等。

说到湖南花鼓戏,我们不能不提提著名湘籍歌唱家李谷一大姐。事实上,湖南花鼓戏之所以在上世纪八十年带后红遍大江南北,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李谷一。1984年春晚前夕,当年春晚总导演黄一鹤想上一个反串节目,便问李谷一花鼓戏中有没有可以做反串的戏段子。李谷一推荐了《刘海砍樵》中的“比古调”,当场哼了几句黄一鹤导演连说“太好了”。后来,这个反串节目的男主角由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担任,李谷一大姐亲自担纲女主角胡大姐。姜昆当时一点都不会唱花鼓戏,李谷一只好录好样带,交给姜昆学唱,一天后就上台演出了,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其实,李谷一与花鼓戏有着不解之缘。1961年,李谷一因为形象秀丽、舞蹈功底好、嗓音特别甜美被选中,进入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的前身)开始舞台生涯,以花鼓戏《补锅》被观众熟知李谷一说,在那之前,她没有接触过花鼓戏。当时,她因为对花鼓戏完全不了解,有很大的抵触情绪,不愿去花鼓戏剧院,是经过她就读的湖南艺术学院老师的劝说后才去的。通过不断地学戏演戏,慢慢融入新的环境,她喜欢上了花鼓戏。

李谷一说:“我当了13年的花鼓戏演员,演出了20多出花鼓戏,虽然后来离开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成为全国闻名的歌唱家后,她一直不忘宣传、推广、演唱花鼓戏。她说:“我与花鼓戏的情缘未了,我的艺术路上从没有离开过花鼓戏,不遗余力推广、宣传、演唱花鼓戏直到今天。花鼓戏给了我营养,是我艺术的土壤,深深植根于我心中。”

因为自己从花鼓戏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李谷一在给学生上课时,把她学到的戏曲知识尽量传授给学生。尤其是教学生唱《刘海砍樵》和《浏阳河》时,特别强调学生在处理歌唱时保持湖南风格和风味。比方说,唱《浏阳河》时,“浏阳河”中的“河”字,不唱普通话的“he”,而是唱长沙方言的“huo”;“几十里水路”的“路”字,不唱普通话的“lu”,要唱长沙方言的“lou”;“出了个”的“出”字,不唱普通话的“chu”,要唱长沙方言的“qu”,“个”字不唱普通话的“ge”,要唱长沙方言的“guo”……学生问为什么要这样唱,李谷一就会告诉他们这本是湖南花鼓戏《双送粮》里的唱段,为了保持湖南花鼓戏的味道和风格,所以要保留这几个字的湖南方言。

上世纪80年代,省花鼓戏剧院为没有排练和演出剧场发愁。李谷一在看望病中的国家副主席王震时,盼望他支持花鼓戏的发展,王老欣然提笔书写了“振兴湖南花鼓戏”7个字。此举引起了文化部和湖南省委领导的重视,文化部和省里拨给省花鼓戏剧院专款,盖起了正规剧院,解决了花鼓戏剧院没有排练、演出场地的困难。

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是各地宝贵的文化瑰宝,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这些年,传统戏曲不同程度面临观众流失、演员青黄不接等问题,地方剧陷入“知音少”的尴尬处境。对此,李谷一忧心如焚:“这几百个戏曲剧种都是经过上百年的锤炼才形成,如果在当代人手中不断消亡,这真是我们的悲哀,是对祖国传统文化极大的破坏。”李谷一为此四处奔走,向有关领导反映。

刘海砍樵故事梗概

以砍柴为生的樵夫刘海住在武陵丝瓜井,家有双目失明的老母亲,生活非常贫困,靠着忠厚和勤劳,他不仅支撑起家里的生活,还赢得了狐仙的爱慕。狐狸变化的少女胡秀英,爱慕刘海勤劳、朴实。刘海上山砍柴,秀英暗中相帮,刘海感觉奇怪,却四处找不见人。刘海卖柴回家,路遇秀英,互道姓名及家境后,秀英向刘海吐露爱慕之情。刘海觉得双方贫富相差悬殊,当即表示拒绝。但秀英拦路不放。刘海叫秀英答应三件事方与成婚:第一,要侍奉双目失明的婆母;第二,要劳动;第三,要找个媒人。秀英都答应了。于是,以柳树为媒,山作证,在山林中二人结为夫妻,双双转回家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