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纵深解读:从大观园里的对联看古典名著《红楼梦》之八

(2018-10-03 09:18:31)
标签:

《红楼梦》

大观园

蓼风轩

藕香榭

贾惜春

分类: 纵深解读

        芙蓉影破旧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

       ---大观园里的对联古典名著《红楼梦》

                                                     小屋清风/文

“芙蓉影破旧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是大观园蓼风轩香榭的对联蓼风轩贾家四小姐惜春的居所

贾惜春是谁?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她是贾家四姐妹中年纪最小的一位,宁国府中贾敬的幺女、贾珍的胞妹。小说一开始借黛玉之眼描绘了惜春的样子“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可见惜春还只是一个小孩子,比黛玉还年幼。因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别的事一概不管,而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惜春的存在就像一个影子,有三姐妹的时候,她总会出现,也是默默的静坐一角。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看破红尘,后入栊翠庵为尼。

关于蓼风轩《红楼梦》载,元妃省亲后,命宝钗等只管在园中居住于是贾惜春住进了蓼风轩。蓼风轩是一组建筑,应包括藕香榭蓼风轩和暖香坞,以蓼风轩”命名,由元妃题匾

藕香榭是《红楼梦》大观园中一处精致水景建筑《释名》云:“榭者,借也。借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史湘云曾在此请客,赏桂花设螃蟹宴,开菊花诗会;贾母二宴大观园时,在大观东面的缀锦阁底下吃酒,让女戏子们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演习乐曲,借着水音欣赏,箫管悠扬笙婉转,乐声穿林渡水而来,格外好听。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对藕香榭的描述为:原来这藕香榭盖在池中,四面有窗,左右有曲廊可通,亦是跨水接岸,后面又有曲折竹桥暗接。众人一时进入榭中,只见栏杆外另放着两张竹案,一个上面设着杯箸酒具,一个上头设着茶筅茶盂各色茶具。贾母一面说,一面又看见柱上挂的黑漆嵌蚌的对子,命人念。湘云念道: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 由此可见,藕香榭是一个建筑群,而不是单一一个水榭,这个建筑群由水榭、小亭子、曲廊和曲折竹桥所共同构成,四面荷花盛开,不远处岸上有两棵桂花树。藕香榭与凸碧山庄隔河遥遥相对,沿河岸东行可通山庄下之凹晶溪馆。

海棠诗社中惜春以“藕榭”为自己的雅号,但她的住所并非藕香榭,而是离藕香榭不远暖香坞。书中说,大观园中的人去惜春处总要“穿藕香榭,过暖香坞来”。暖香坞是一座建筑,在小说的叙述中位于大观园的西半区,是贾四小姐惜春卧房。北面是李纨住的稻香村,南边是薛宝钗的蘅芜苑。暖香坞回目中也有一回叫“暖香坞雅致春灯谜”。

《红楼梦》中第五十回提到:说着,仍坐了竹轿,大家围随,从芦雪庭过了藕香榭,穿入一条夹道,东西两边皆有过街门,门楼上里外皆嵌着石匾西“穿云”、“度月”,东门的“揖旭”、“延霞”(北京大观园的石匾著名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所拟)。来至当中,进了向南的正门,贾母下了轿,惜春已接了出来。从里边游廊过去,便是惜春卧房,门斗上有“暖香坞”三个字早有几个人打起猩红毡帘,已觉温香拂脸。在北京大观园“暖香坞”门前题楹联:“依帘射篆春云重,隔榄滴浮暮桨澄。”院内游廊顺山而建,“暖香坞”东侧的游廊拾级而上,到了一个小山坡上,便是惜春的书房。

书中借贾母之口说,“你四妹妹那里暖和”说明惜春的住宅尤其适于冬居 。暖香坞在重重围墙内,冬天适于避风。同时,冬天要小房间才暖和,隔断多、屏风多,可以阻挡穿堂风。在这种温暖舒适的小房间里生活,只适合于一些安静的活动,比如读书、绘画、打坐、冥想之类。当然,院子里也应该有些“岁寒三友” 之类的花木,但因为空间有限,不会太多。而且,惜春不是个活泼好动的人,这种地方其实很适合她。在这种环境中呆久了的人,会变得冷静而善于思考。对于工于绘画的惜春来说,在这里应该会有很多绘画的灵感。

谈到惜春的才情,书中着墨不多。《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载,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领着刘姥姥游玩大观园,在沁芳亭上,刘姥姥称赞园子像年画一样好看,并说道:“怎么得有人也照着这个园子画一张,我带了家去给他们见见,死了也得好处。”贾母听说,指着惜春笑道:“你瞧我这个小孙女儿,他就会画,等明儿叫他画一张如何?”后来,惜春向诗社请一年的假绘画。刘姥姥向贾母求一张大观园的画儿,在众姐妹中贾母独独挑了惜春来画这幅画,可见惜春的喜爱绘画在家族众人中还是小有名声的。

至于惜春的画儿后来有没有画好,书中没有交代。《红楼梦》第48回,在黛玉辅导完香菱写诗后,有这么一段记述:“李纨笑道:‘咱们拉了他往四姑娘房里去,引他瞧瞧画儿,叫他醒一醒才好。’说着,真个出来拉了他过藕香榭,至暖香坞中。惜春正乏倦,在床上歪着睡午觉,画缯立在壁间,用纱罩着。众人唤醒了惜春,揭纱看时,十停方有了三停。香菱见画上有几个美人,因指着笑道:‘这一个是我们姑娘,那一个是林姑娘。’探春笑道:‘凡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快学罢。’说着,顽笑了一回。”

其实,惜春除了她会画画以外,还可以在文中多处看出她喜爱下棋:第八十七回,“宝玉只得回来,无处可去。忽然想起惜春有好几天没见,便信步走到蓼风轩来。……只听屋里微微一响,不知何声;宝玉站住再听,半日,又‘拍’的一响。宝玉还未听出,只见一个人道:‘你在这里下了一个子儿,那里你不应么?’宝玉方知是下棋呢。” 第八十八回,“却说惜春正在那里揣摩棋谱,忽听院内有人叫彩屏……”第一百十一回,“惜春说起:‘……今儿你既光降,肯伴我一宵,咱们下棋说话儿,可使得么?’……那时天有初更时候,彩屏放下棋枰,两人对弈。”

当然,在古时,琴棋书画是名门女子所必须修习的功课,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自然也是皆通习之。虽然抱琴、司棋、侍书、入画揭示了她们各自主子的兴趣爱好,即元春好琴、迎春精棋、探春善书、惜春爱画,但却不仅于此,而是琴棋书画皆通,只是各有偏好而已。

我们现在来说说惜春住处的匾额蓼风轩”及藕香榭的那幅对联即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的含义----

匾额蓼风轩”:《红楼梦》中第五十回,蓼风轩的环境是“红蓼花深,清波风寒”。,指红蓼花是一种紫红色的野花 ,也叫狗尾巴花,秋冬时节在古诗词里常用于深秋寄情之物。比如,陆游有诗句“数枝红蓼醉清秋”杜牧《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诗”犹念悲秋更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 白居易《曲江早秋》:秋波红蓼水,夕照青芜岸。”都是一种寂寥空旷的意境。有意思的是,现代红蓼花的花语坚忍、不被人了解。风,自然是指秋风。清波风寒苏轼的回文诗词《西江月》有句:渡波清澈映研华,倒绿枝寒风挂。”有一首《一剪梅·寥落风》也提到“大梦初醒已千年,凌乱罗衫,料峭风寒。”说的都是秋水冰冷,寒风凛冽。由此不难理解,这“蓼风轩”的言外之意就是指,这里的主人将在这寒风萧瑟、秋水清凌的环境中度过她孤寂的一生。

那么,对联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是什么意思呢

上联:芙蓉影破归兰桨芙蓉,指水芙蓉,即荷花。兰桨,木兰制的桨,取其芳香义作为修饰,出自《楚辞》。其实只是说小舟。上是见水动影破方知船来的意思这是从唐代诗人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句中得到启发的。芙蓉已谢而菱藕已经熟透,正是深秋美景,说明这里适于深秋燕坐。从造句而言,如果写成“兰桨归时莲影破”就平淡无奇了。

菱藕香深写竹桥。菱藕香,究竟是荷香还是菱藕香对此,秉旺先生分析,下联里一个“香”字,表明赏景人享受到了花香。赏景人先在小船上、后在竹桥上;先看荷花与水中之倒影、后闻花之馨香气味。榭名“藕香”,联上也表明“菱藕香深”对不对呢? 藕香榭之名真的是来源于藕的香味吗?藕深藏于水下的泥中,即使有香气也不可能穿泥度水,散发到大气里。而建专用之亭榭观赏“花中君子”的荷花却是雅人雅事。苏州拙政园的香远堂,命名取周敦颐《爱莲说》里的“香远益清”之意,临水而建,最适于赏荷。北京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有一个殿堂也叫藕香榭,它西临昆明湖之荷塘,榭之两侧都是花格窗棂,清风来时,花香满室,是赏荷的好去处。乾隆皇帝有咏藕香榭的诗8首,都是以藕喻荷。荷香浓郁,菱角或菱角花即使有香味,与荷花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用一“泻”字画出竹桥的姿势。“如倾如泻”是形容荷花香气刮过时的动感,下联理解为竹桥上的人感受到了拂面的荷香是合理的,也应当是正确的。“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的联语看,它也是因近“藕”而得名。

以上几点弄明白了,把全联翻成现代语言,似乎可以是这样的吧:赏完湖上景,归舟的桨划破了荷花映在水中的倒影;人在竹桥上行,拂面而来的是带着浓郁荷香的清。

需要多说几句的是,自古莲藕相称,莲乃佛花,以“藕香”名居处,以“藕榭”自号,可能是在暗示惜春的不俗与“出家”。在莲藕深处的水乡,过分高洁,几乎脱离了尘世。其实,曹公在给惜春的正册判词中早已暗示了她的命运:独自一人伴着青灯黄卷终其一生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但惜春的出家,和妙玉宝玉不同。妙玉出家,是出于迫不得已,心中实在仍有牵挂;宝玉出家,是因为心中牵挂早已死去,心死了才选择出家。而惜春,从一开始她就没有牵挂对于贾府而言,她是一个看客,冷漠的看客,“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看他们喜,看他们悲,看他们生,看他们死。从一开始她的心就是冷的,这颗心,从来没有人愿意用心去将它焐热。所以她只能自己来焐,而她的屋子名为“暖香坞”,其实也是与宝钗的冷香丸遥遥相对。和她们相比,她什么也没有,这颗冰冷的心,只能自己来暖。

惜春一生在“悟”字上颇下功夫,也终于悟出了一点人生的真谛。但是,惜春的悟不是顿悟,而是在贾府由盛到衰、三春相继去尽中逐渐觉悟的。就是她的姐姐元春、迎春、探春的悲剧结局,使她认识到人生纵有“桃红柳绿”也是好景不长。贵如元春,竟是关在那“见不得人的去处”,偶有一次“省亲”,以泪洗面,强作欢颜而已,最终逃脱不了一死的命运;二姐迎春,一生懦弱,恰又嫁给了一得势便猖狂的中山狼,终于被虐待而早亡;三姐探春可称女中丈夫,志大才清,可又是一番风雨路三千,远嫁他乡。三个姐姐的不幸而去,给惜春的打击非常重。尽管小说中没有写她如何评论,发何种感慨,但从书中的有关情节中可以看出,这位性格内向、孤僻的小姐心灵深处应是颇多感叹的。但她只是命运激流中的一页颠沛流离的小舟,最终难逃被侵没吞噬的命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