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底:龛焰萤青参月指,炉烟袅白悟梅心

标签:
妙玉栊翠庵《红楼梦》才貌双全冷美人 |
分类: 寻根问底 |
小屋清风/文
“龛焰萤青参月指,炉烟袅白悟梅心”,为《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尼姑庵---金陵十二钗之一---妙玉的修行处---栊翠庵的柱联。
妙玉是谁?和黛玉一起被称为“红楼双玉”。她来自苏州,原是出身官宦家庭的小姐,因从小体弱多病,为她买了许多替身,都不见效果,只好出家为尼,皈依佛门,带发修行。王夫人崇尚佛教,被妙玉佛教修为所折服,于是请妙玉来贾府生活。大观园建成后,云春让她住进了栊翠庵,成了一位才貌双全的十足的冷美人。
对于栊翠庵的位置,《红楼梦》中并无详细交代。但有意思的是,无论是上海的大观园还是北京的大观园,栊翠庵的位置几乎完全一致,安排十分微妙,是唯一一座与怡红院同处大湖之西的院落,两者距离也是恰到好处地不远不近。有人说,这如同宝玉与妙玉的关系一样,深具若有若无的暧昧,或许不无道理。
北京大观园中的栊翠庵临近大观园西门,在怡红院的北边。栊翠庵坐北朝南为正殿,气派、华丽。匾额书“妙音香界”,柱联曰:“龛焰萤青参月指,炉烟袅白悟梅心。”这是佛堂,是妙玉拜佛的地方。殿内大佛宝相庄严,安详自若,金粉裹身,红绸批挂,面目慈善,一派苦度众生的非凡气象。
栊翠庵有东禅房三间,房内摆有金色观音塑像和妙玉人物塑像,是妙玉打坐之处。沿着迂回的曲廊,便可来到正殿西侧的旁院,此处翠竹掩映,有祈福钟一座,旁有耳房,也是烧香拜佛之地,也是是妙玉与宝钗、黛玉、宝玉品评梅花、雪水,泡体己茶的地方。
我们现在来解读上述的匾额与柱联----
匾额“妙音香界”似不难解。妙音,多指佛经的道理,一指修行得道的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代表智慧,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香界,意烧香拜佛的信男善女。“妙音香界”意即信男善女为菩萨烧香祈福的地方。
那么,柱联“龛焰萤青参月指,炉烟袅白悟梅心”是什么意思呢?
上联“龛焰萤青参月指”,龛焰,神龛前的香火若明若暗,发出微弱如萤火的亮光;参,参悟、领悟;月指,以月譬法,以指譬教。佛经中“手指指月,指非月”,意假指示月,故指非月。在佛教禅宗中,多用来比喻文字与义理的关系。语言文字用来宣示佛法,但非佛法本身。参月指,意即要领悟佛经的真谛。所以,上联可以理解为:在若明若暗的香火前慢慢领悟佛经的真谛和旨意。
下联“炉烟袅白悟梅心。”古人类似的诗句不少,如:宋代陈去非的诗作《焚香》中有“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南朝梁简文帝的《晓思诗》“炉烟入斗帐,屏风隐镜台”;宋代苏轼的《青牛岭高绝处有小寺人迹罕到》诗“暮归走马沙河塘,炉烟袅袅十里香”等。“炉烟袅白”,熏炉或香炉中袅袅升起一道碧烟,霎时化作千丝万缕轻柔飘洒的白云;“悟梅心”,悟出一颗如同梅花般冰清高洁无瑕的心灵。这样,下联似可理解为:随着香炉中那袅袅升腾的轻柔飘洒的白烟,心灵得到洗涤,如同那冰天雪地里梅花一样,傲然绽开,冰清玉洁。
事实上,关于栊翠庵的梅,还有更动人的故事。在大观园栊翠庵大门边,立着一块巨石,上面刻有这样一联:“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据《红楼梦》第五十回载,该联是由宝玉口述、黛玉手书的。意思是说:不祈求神仙道士瓶中精心采集而来的寒露,只想得到嫦娥家门外的梅花。该联出典《红楼梦》第五十回:众人在大观园的芦雪庵即景联诗之后,贾宝玉因写诗“落了第”,众人罚他去访妙玉乞红梅,这个过程及心境,宝玉在他专门为此而写的《访妙玉乞红梅》诗中作了交代:“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专家解读,寻春问腊:即乞红梅。以“春”点红,以“腊”点梅。蓬莱,以比出家人妙玉所居的栊翠庵。大士:指观世音菩萨。佛教宣传以为她的净瓶中盛有甘露,可救灾厄。这里以观世音比妙玉。孀娥:即嫦娥,比妙玉。槛外,栏杆之外。又与妙玉自称“槛外人”巧合,所以林黛玉说:“凑巧而已。”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两句,是诗歌的特殊修辞句法,将栊翠庵比喻为仙境,折了梅回“去”称“入世”,“来”到庵里乞梅称“离尘”。梅称“冷香”,所以分“冷”、“香”于两句中。“挑红雪”、“割紫云”都喻折红梅。宋代毛滂《红梅》诗:“深将绛雪点寒枝。”唐代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踏天磨刀割紫云。”紫云,李贺的诗原喻紫色石。“槎枒”句:意即“谁惜诗人瘦肩槎枒”。槎枒,亦作“楂枒”、“查牙”,形容瘦骨嶙峋的样子。这里是说因冷耸肩,写诗者踏雪冒寒往来。苏轼《是日宿水陆寺》诗:“遥想后身穿贾岛,夜寒应耸作诗肩。”佛院苔:指栊翠庵的青苔。这句是以诗的语言说他在归途中尚念念不忘佛院之清幽。诗文中多以“苔”写幽静。
在宝玉的笔下,妙玉是月里的嫦娥,蓬莱的仙子,而最后,这一切的形象集中到一点:“槛外红梅”,妙玉的冷傲,孤僻,不合群,但又芳香美丽,正好是雪中的红梅,一枝高昂,傲然世外,宝玉去妙玉那里,是出世,离开妙玉回到大观园,那是入世。而且,从仙境回到人间,也不是毫无痕迹,“衣上犹沾佛院苔”,说明宝玉对栊翠庵情有独钟宝玉,受了妙玉精神的熏陶,两个人的不寻常关系也窥见一斑。
拾阶进入垂花山门,但见院内花木繁盛,翠竹掩映。树林中树有一块“白雪红梅”石牌,牌子不高,引人驻足。可以想见,隆冬时节,红梅绽开,腥如胭脂,映着白雪,白雪红梅,格外精神。由此可见,宝玉“访妙玉乞红梅”并非无中生有。院内还有七叶树等佛家胜地的专有植物,可以想像,要是花草茂盛的季节,整个院落便有“深山何处钟”(唐·王维诗句)“禅房花木深”(唐·常建诗句)的佛家意境。
据红楼梦第十八回
“林黛玉误剪香囊袋
“苦海慈航”这几个字是贾元春省亲后在贾府大观园中留下的最后一笔,在此之前她在自己的家人面前埋怨自己的亲生父母当初为何要送她到“那见不得人的去处”。她口中的“见不得人的去处”是什么地方?是皇宫。深宫,自古从来是无数女性的地狱和坟墓。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一个妃子,长得再如花似玉,也不过是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好看的摆设而已。何况后宫争宠邀幸,一片霍霍磨刀之声,稍有不慎,便会陷入死境。许多良知未泯的少女,在入宫后,以泪洗面,悲苦万分,无不盼望早离苦海,去过正常人的生活。贾元春是贾政的长女,正当青春灿烂之期,被送入皇宫作“女史”,尔后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成了皇帝的爱妃,不能不觉得尊荣。但当贾元春真正地进入深宫,那种寂寞无聊的生活,对一个活泼的充满青春气息的女性,却是一种惨无人道的窒息。
有意思色是,北京大观园中,从正殿回望垂花门,门檐上刻的却是“倒驾慈航”匾额。有专家的解读是:譬喻自己已修行成功,渡过苦海了,还要回来救渡苦难的人脱离苦海,佛菩萨的这种慈善行为,就叫做“倒驾慈航”。其实,不管是陷入深宫的元春,还是遁入空门的妙玉,不管是“苦海慈航”,还是“倒驾慈航”,其中的凄苦,也许只有这两个正值妙龄的女性知道。
在大观园,妙玉在贾母、王夫人面前从容自若,不卑不亢;与宝玉、黛玉、宝钗、湘云、惜春、邢岫烟结下友谊;她美丽聪颖,气质如兰,才华馥郁,心性高洁,却遭人嫉恨,只得闭门佛殿;她是佛家弟子,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仅能寄身王侯公府,被当作观赏的玩意儿罢了。她品位高雅,栊翠庵品茶,刻画她茶艺精湛,中秋夜联诗,塑造她为“红楼诗仙”。宝玉丢失通灵宝玉,岫烟请妙玉扶乩。贾母病危,妙玉不请自来,探望病情。
她也是一个在感情上尘缘未了的少女,她的内心何尝又不渴望一份男欢女爱的爱情。有人说,《红楼梦》的女性当中,贾宝玉有两个知己,一个是林黛玉,一个是妙玉。黛玉是宝玉红尘内的知己,妙玉是宝玉红尘外的知己。妙玉是大观园里的世外人士,住在庵堂里,似乎不与人世相通问询,然而,她却对宝玉高看一眼,另有青睐。她取中宝玉是个有知识有悟性的,芳心暗许;她用自己的绿玉斗给宝玉斟茶,情难自禁;她口头上拒与宝玉单独会面,却又给宝玉那些梅花;她赠宝玉的生日帖,一切尽在不言中;见宝玉在旁观棋,她面红耳赤;她借故邀宝玉同行,暗藏无限心事。关于妙玉和贾宝玉的关系,是很值得玩味的。他们的感情,其实就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在《红楼梦》芸芸众生充满欲望和绝望的男欢女爱中,因了这种感情的独特,虽然着墨不多,反而显得出类拔萃,值得击节赞叹。
但妙玉毕竟是一位带发修行的女尼,她只能在庵堂寂寞里虚度青春。《红楼梦》金陵十二钗都有各自的判词,通过这些判词便可分析出她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命运最终走向。作者曹公在安排人物命运时,为妙玉作的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简而言之,就是“不洁不空”。这是佛家用语,意指“六根不净,为情所困”,也彰显了妙玉的人性美和叛逆精神。然而,有说妙玉在瓜洲渡口时,被贼人掳走并侮辱了她,而后妙玉被卖入了烟花之地。这不正好印证了“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这一判词吗?
正因为栊翠庵先后住过的两位主人妙玉和惜春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人物,其地位不容忽视。本为佛门清净之地,但无论是云春题匾额的“苦海慈航”,还是栊翠庵的柱联“龛焰萤青参月指,炉烟袅白悟梅心”,都只能是一种希望,一种祈祷,栊翠庵最终难逃世俗的羁绊,“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最终,妙玉在此被强盗劫走,惜春看破红尘入住此地修行,这两件事为栊翠庵罩上了悲剧色彩,也见证了书中两位重要女子的悲惨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