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根问底:新绿涨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2018-09-05 23:45:23)
标签:

李纨

金陵十二钗

大观园

红楼梦

节妇

分类: 寻根问底

     新绿涨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大观园里的对联古典名著《红楼梦》之五

小屋清风/文

新绿涨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是大观园稻香村的门联,为宝玉所题。

稻香村为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中大观园的一处建筑,也是贾府为迎接元妃即贾元春归省修建的景致之一。

寻根问底:新绿涨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杏帘在望
  妃归省之后,未免园中景致“寥落”,元妃便命家中姊妹入园居住,金陵十二钗之一---李纨便住了稻香村。

稻香村的布局如何?《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寻根问底:新绿涨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稻香村的门联
   大观园内,除了怡红院、潇湘馆、蘅芜院,另外最重要的一处,应该就是稻香村了。正因为稻香村和大观园其他建筑的富丽华贵不同,此处的田园农舍,一派郊野气色,元曾说自己最喜欢四个地方,其中包括这稻香村。黛玉帮宝玉打小抄写诗独占鳌头的,也是稻香村。贾政更是对稻香村情有独钟这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亦有详细叙述:贾政说: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唯独宝玉,对这里颇有微词。

显然,贾政和贾宝玉父子的审美观差异巨大。在稻香村如何命名的问题上,父子俩意见也是大相径庭,并由此引发了争论。小说中载:……方欲进篱门去,忽见路旁有一石碣,亦为留题之备。众人笑道:“更妙,更妙!此处若悬匾待题,则田舍家风一洗尽矣。立此一碣,又觉生色许多,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贾政道:“诸公请题。”众人道:“方才世兄有云,‘编新不如述旧’,此处古人已道尽矣,莫若直书‘杏花村’妙极。”贾政听了,笑向贾珍道:“正亏提醒了我。此处都妙极,只是还少一个酒幌,明日竟作一个,不必华丽,就依外面村庄的式样作来,用竹竿挑在树梢。”贾珍答应了

    寻根问底:新绿涨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金陵十二钗之一李纨
   但贾宝玉对直书杏花村”并不认同,甚至针锋相对。宝玉说道:“旧诗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众人都道:“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众人听了,亦发哄声拍手道:“妙!”贾政一声喝断:“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

实际上,与贾政的迂腐与循规蹈矩相比,贾宝玉无论题匾杏帘在望”,还是命其名为“稻香村”,都散发出更多的新意,其中也显示出宝玉深厚的文学功底。我们知道,“杏花”出典唐代杜牧的那首著名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摇指杏花村”。直接搬来,倒是像个酒馆。宝玉命名为稻香村”,引用了唐代诗人许浑的《晚自朝台津至韦隐居郊园》,原诗为秋来凫雁下方塘,系马朝台步夕阳。村径绕山松叶暗,野门临水稻花香。云连海气琴书润,风带潮声枕簟凉。西下溪犹万里,可能垂白待文王。”显然,作为一个具有田园风光的景致,用“稻香村”更为妥贴。而且,说明出处时,贾宝玉改了一字,即将“野门”改为“柴门”,也是用心良苦。

贾府为元春省亲,肆意挥霍,建造了一座豪华的“大观园”,却又偏偏在其中修建一处田庄茅屋,以示淡雅。显然,对于这个人造的“稻香村”,崇尚天然或自然的贾宝玉是喜欢不起来的。尽管名也起了,匾也题了,但贾宝玉心里还是耿耿于怀,并未释然。且看:引众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贾政心中自是喜欢却瞅宝玉道:“此处如何?”众人见问,都忙悄悄的推宝玉,教他说好。宝玉不听人言,便应声道:“不及‘有凤来仪’多矣。”贾政听了道:“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宝玉忙答道:“老爷教训的固是,但古人常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

贾宝玉是认死理的。他“天然”二字,对这种“穿凿扭捏”的做法给以尖锐的批评。为什么不喜欢?宝玉道:“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这话当众戳到了贾政的痛处原来,贾政爱的是此处的简朴与野趣,而贾宝玉讨厌的是此处设计的穿凿附会,人工雕琢。但对于如此强悍而固执己见的父亲,也是实在没有办法。在父亲“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巴!”的高压下,宝玉吓的战兢兢的,最终还是为“稻香村”做了一联,这就是“新绿涨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由此可见,这副对联完全是逼出来的,是宝玉的应景谀词。并非宝玉的真情实意,不能代表宝玉的思想。

好在这场争论最终由元妃作了定论。在省亲之夜,元妃游幸之后,将”杏帘在望“赐名”浣葛山庄“。因林黛玉代替宝玉所作诗《杏帘在望》,甚得元妃之心,改”浣葛山庄“为”稻香村“。

那么,贾宝玉所题匾额杏帘在望”四字是什么来头?

杏帘在望”:远远就可以看到红杏梢头招引顾客的飘扬的旗幡。有人说出典明·唐寅的《杏林春燕》:“红杏梢头挂酒旗,绿杨枝上转黄骊。鸟声花影留人住,不赏东风也是痴。” 其实,此诗最早出自元·刘秉忠《藏春集》卷四七言绝句《山洞桃花》“山村路僻客来稀,红杏梢头挂酒旗。洞里桃花人不见,春心春色只春知”。显然,明·唐寅抄袭了刘秉忠的诗句。但尽管宝玉说“杏帘在望”受了“红杏梢头挂酒旗”的启发,但实际上,是援引了林黛玉替代写的首《杏帘在望》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世上无饥馑,何须耕织忙。

此诗并不难解:“杏帘”二句,帘,酒店作标志的旗帜。“杏帘”从唐诗“红杏梢头挂酒旗”来。招,说帘飘如招手。这一联分题目为两句,浑成一气,以下六句即从“客”的所见所感来写。“菱荇”二句,种着菱荇的湖水是鹅儿戏水的地方,桑树榆树的枝叶正是燕子筑巢用的屋梁。荇,荇菜,水生,嫩叶可食。语法上全用名词组合,是“鹅声茅店月”句法。成群戏水、衔泥穿树等等,不须费辞,已在想象之中。“一畦”二句,田园中划分成块的种植地。书中说元春看了诗后“遂将‘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但“稻香村”之名本前宝玉所拟,当时曾遭贾政“一声断喝”斥之为胡说,现在一经贵妃娘娘说好,“贾政等看了都称颂不已”。“盛世”二句,大观园中虽有点缀景色的田庄,而本无耕织之事,所以诗歌顺水推舟说,有田庄而无人耕织不必奇怪,现在不是太平盛世吗?既然没有饿肚皮的人,又何用忙忙碌碌地耕织呢?一个出题,一个做诗,水乳交融,天衣无缝,知己如此,堪称绝配。

那么,情急之下,宝玉写下“新绿涨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一联又是什么含义呢?

上联,“新绿涨添浣葛处”:新绿”指春水;“浣葛”典出《诗经·周南·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浣害浣否归宁父母。”是写新妇浣净葛衣才回娘家“薄浣我衣”句意,颂扬元春“后妃之德”。想想看,民间的女子想回娘家了,告知家人,洗完衣服,就回了,一举一动都自自然然,无拘无束。读之,一股清气扑面而来。但这里喻指元春归省。那么元春归省什么样呢?《红楼梦》中载:归宁一事浩浩荡荡,元春乘着绣凤版舆,缓缓而来,大观园里,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一派富贵景象。

下联好云香护采芹人好云,一种蔓生植物,纤维可以织布“采芹”亦出自《诗经·鲁颂·泮水》的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泮水指泮宫之水,而泮宫指学宫。后人把考中秀才入学为生员叫做“入泮”或“采芹”。这里的“采芹人”是指贾府的读书人。句意谓:贵为皇妃的元春如祥云一般庇护着贾府。

所以,“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一联的意思:因为元春的后妃之德,新近涨起来的春水使浣葛之处越来越多;皇的恩泽像祥云一样庇护了贾家的读书人,使他们飞黄腾达

说到稻香村,不能不提提李纨----稻香村是李纨青春守寡的住所,是一处山野田园风光的院落。

李纨是谁?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人物,又称为宫裁,稻香老农。她是荣国府长孙贾珠之妻。贾珠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李纨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青春守寡,抚育孤儿,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也是道德完人是妇德妇功的化身,是大观园里传统道德和传统价值观的缩影。这个勾起贾政“归农之意”的院子,后来分给“竹篱茅舍自甘心”的李纨居住,最合适不过。

李纨性格贞静淡泊、清雅端庄、处事明达,却又超然物外。在大观园,李纨不出头露面,但她的人缘不错。在下人的心目中,她心善面软,是一个活菩萨。在众小姑子眼里,她是一个作诗吃酒能和大家玩到一块去的大姐姐,一个随和的好嫂子。在贾母眼里,她“带着兰儿静静地过日子”,是一个好孙子媳妇觉得她“寡妇失业的”可怜,平时领的“工资”让她跟自己一样多,“年终奖”也让她拿最高的,此外,还给她园子让她收租子。所以,如果不考虑李纨孤衾冷枕的寂寞的话,她的日子过得还算是满滋润的。

丈夫贾珠死后,李纨望子成龙心切,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到对贾兰的培养上,她对贾兰的培养是全方位的,不仅督促他读圣贤书,为科举考试做案头准备,还安排他习武,要他能文能武。

作为荣国府的长孙媳妇,按理应该是由李纨来管家,但李纨避开锋芒,藏拙守份,远离是非是李纨没有管家的才能吗?未必。在后面的五十五、五十六回,凤姐生病期间,由李纨、探春、宝钗三人联合管家从其中过程的描述中能看出,李纨是有一定的管家才能的。她不管家,正是她的聪明之处。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家族,丈夫早亡,儿子尚幼,寡妇孤母的生存环境着实险恶,能平平稳稳地将儿子抚养成人,将来获取了功名,母以子贵,也好告慰逝去的夫君。

李纨社会活动的潜在能量让人吃惊。从进大观园之后,参与创建诗社,并自告奋勇当社长,又任命了迎春、惜春做副社长,安排任务,起雅号,立规矩,又拉了凤姐的赞助李纨完全变了一个人,李纨的热情一下子达到顶峰,们经常可以看见她的笑容,听见她的笑声。她既写诗,又评诗,活跃异常。在诗的王国里,李纨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进入了自己的角色。她以主人公的态度与热情对待诗社的一切活动,使得大观园诗社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为大观园儿女理想生活提供了屏障。在这里,李纨不是标准的寡妇,更不是“槁木死灰”,在这里李纨生命散发着青春的活力,喷涌着灼热丰富的情感。

贾宝玉对李纨评诗称赞有加,说“稻香老农虽不善作却善看,又最公道,你就评阅优劣,我们都服的。”曹雪芹通过诗社,写出李纨的才和情,让我们看到她平日的无好无为,是不得不为,是在礼教压迫下的牺牲。李纨并不是与世无争,心如死灰。曹雪芹越是写出李纨性格的光彩,越衬出她心中的愁苦是多么深重。稻香村黄泥院墙中,“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真叫“满园春色关不住”。李纨就是这关不住的红杏。她不但带领诗社兴旺发达,而且把大观园治理成青春女儿的净土和乐园。

至于李纨的才情,虽然书中着墨不多,但从一些细节也能感觉到一二,比如李纨评黛玉与宝衩的诗,她说道:“若论风流别致,自是(黛玉)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宝衩)稿。”不人云亦云,评价客观公正,让人心服口服,李宫裁的名号也不是白起的。表面上不闻不问,其实内心非常清楚明白,未亡人的身份,道德的桎梏将她的洞察力和才情掩盖在“槁木死灰”的表象下,令人着实可叹、可惜。

李纨唯一的一次光彩,是贾兰金榜题名曲词里说她“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腰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她终于可以对镜贴花黄,可以戴花描眉,但紧随着这耀眼的光彩出现的,是她早已熬干了的青春和生命之灯,人生仅有的一次光彩也未维持多久。不久之后,他唯一的儿子战死,再后来,她也踏上了黄泉之路。

曹公的判词云: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李纨早已认命,早已失去了所有女性该有的光彩和妆容青春和激情,她此生要做的,就是把自己活成一座活的贞节牌坊。她是深巷中一泓无波的古井,她是暮霭里一声悠扬的晚钟。那古井,那晚钟,沉静,从容,却也沧桑,,可悲可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