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高“自狱式”隔离生存体验结束,回京家中继续老门牌系列唠叨!《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218礼拜寺后

标签:
社会学艺术南京地名老门牌 |
分类: 南京城市记忆 |

《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218
礼拜寺后巷(1-136号)南京建邺区,止马营所。东起张公桥,西至涵洞口。因位于礼拜寺巷南侧,故名。曾用名礼拜后巷。(1984年江苏省南京市地名录)
礼拜寺后巷当然是因为礼拜寺巷而来了,礼拜寺巷仅有27户号牌,东起张公桥,西至南卫巷。因此巷曾有礼拜寺,故名。27<136就是后巷要比原巷大很多,不说明什么,但感觉今后会有关于地名“膨胀说”的探讨。书归正传,就是罗廊巷近城西干道向东有一条小巷,称礼拜寺巷。因有汉西门礼拜寺而得名。“文革”期间,曾名礼拜巷。原附近还有礼拜寺后巷。其实朝天宫街道评事街社区内还有一个叫小礼拜寺巷。西起打针巷、甘雨巷、七家湾、红土桥交汇片,蜿蜒东至评事街,为一小巷,巷口有一礼拜寺而得名。现已无存。相传,小礼拜寺巷内原有一大户人家建房,房建成后其房檐高为一丈二,有人告知官府,其房檐高度超过了皇室房沿高度,为避“欺君”之祸,该户人家遂将新建之房改为“安堂寺”供奉真主“安拉”。因回民固有寻根,俗称“巴根草”的习性,后来寺朝拜人络绎不绝,引回民伴寺而居。这几个与礼拜寺有关的小巷我都亲身经历了它们的变迁,也拍摄了一些面目全非的图片,但都不如这几块门牌的信息含量,那种简单的文字就抽取了这里历史的精神。
南京市汉西门清真寺,南京市堂子街汉西门礼拜寺巷13号。该寺约创建于明天启、崇越年间,占地面积约为4.2亩。太平天国时期毁废。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复建简易房屋,恢复礼拜。1915年左右,马延树(榕轩)集资重建大殿。后又续建牌坊、望月楼、净水堂、讲经堂、宿舍等房屋。大殿面积为32O平方米,高约8米,为中国古典房殿式建筑,但围墙与门窗系阿拉伯式,设计大胆,结构紧凑。该寺曾设立私立崇穆小学。寺内及小学费用,部分来自马廷树在夫子店购置房地产出租所得之租金。1918年马氏以汉西门清真寺为首坊,成立南京市清真寺董事会,马廷树被公举为会长,领导全市清真寺教务、寺产和回族公益事业。1924年马延树逝世,董事会也渐次衰落,后更董事会为“道圣堂”、该寺著名教长有马真吾、袁盛之、马进益、袁汝涛等。寺在“文革”中被拆除,现尚未完全恢复。补充这些礼拜寺的贡献者们事情,也是希望昭告我们当下的人们,为历史与文化做些什么吧!
鬼市的传说,在南京流传已久。当年南京的鬼市主要集中在水西门一带,有时候在虎踞路和水西门大街的桥上,经常换了地方。鬼市虽然没有“鬼”,但有很多“鬼事”,好东西便宜的你都无法相信……,省略一万字,内情黄金万两呀!文中很多不准确的记忆还需要同道交流指正~
完稿时间:2021年8月20日
实施地点: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高山流水文献馆
拍摄人:高山流水
作品人、老门牌收藏人:高松
*一年艺术实施计划由《高山流水文化保护基金》全程支持;
*《矿脉艺术小组》出品,高松实施完成。
《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社会学艺术计划是用2021年一年时间完成我20多年收集记录的准备,每天对一个南京老地名的回顾,用已经消失和正在消逝的老地名回味一座城市的肌理与余温,让老门牌再次出现在我身体的不同部位,再次出现在我生活的每个场景中。
小记:高松1997年开始收集南京及全国拆迁现场老门牌,被收藏同道称为收藏门牌第一人。20余年收集南京为主的不同时期老门牌众多,2014年在北京元典美术馆由策展人:方文山,出品人:谷燕与梁克刚,举办高松老门牌城市记忆文献展。与老门牌相关的社会学艺术思考开始出现,并且完成了系列老门牌当代艺术创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