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往事点滴回顾,历史是“熵”混乱度的增减吗?《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215太平桥

标签:
社会学艺术南京地名老门牌 |
分类: 南京城市记忆 |

《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215
太平桥(1-?号)南京玄武区,梅园新村所。位于珠江路东段南侧,建于明朝。靠近皇城、汉府。“太平”寓意吉祥。(1984年江苏省南京市地名录)
太平桥的小生态家族中还有太平桥南,东起竺桥,西至长江后街。因居民沿太平桥南定居建宅,故名。太平桥北,南起太平桥,北至珠江路。因居民沿太平桥北定居建宅,故名。仙鹤街不远也有过一个地名“太平桥”。据说在秦淮区双塘所还有过一个太平桥原名泰平桥,我没有去过就不多说了。
我2012年7月在离开南京前拍摄记录了太平桥南130号,就是2021年6月前后南京文保人士关注的南京玄武区太平桥老建筑拆迁。我当年发出了“求问:这栋老房子有何来历?--南京黄家塘太平桥南130号【高松拍摄】”,有网友回复:此处产权目前属于东南大学,今日走访周围了解到即将被拆,但从顶部看有座烽火墙,带烽火墙的民国建筑还是第一次看到,外立面正面雕花也极具特色,与其他民国建筑相比,还有区别的,网上查不到此建筑的资料……。一晃近十年了,拆迁的命运没有逃开。在惋惜中为我当年能有意识的记录下来而小小安慰。
珠江路的这个太平桥与青溪有关,青溪诞生于1760年前孙权在南京城开凿的一条水道,衰亡于五代以后,好像现在只剩青溪九曲的一曲了。现在的清溪路、清溪村就是因青溪得名的。五代杨吴筑城时,使青溪上游在今珠江路太平桥段阻断,一支从东边杨吴城濠南流;一支向西流入运渎,青溪失去了水源而淤塞。可到了元代中期,青溪又渐淤塞,至明代完全断绝。明代以后,填溪建房者很多,从今中山东路南侧的白下区利济巷,往南到建康路北边附近的西八府塘一线,有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水塘,便是青溪断塞而成。青溪多曲折,在竺桥北侧,青溪向西转去,至今转向遗迹犹存。顺着水去的方向,竺桥连一小巷,名竺桥巷,巷子尽头,又有南北巷叫黄家塘,是当年国民政府军官研究所旧址。其实黄家塘更早的名字是“青溪里巷”。还有很多青溪的事,篇幅有限就不多说了!
1919年5月初,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激起国内各阶层人民的强烈愤慨。5月9日南京各校学生共约6000人到小营参加国耻纪念大会,钟叔进、陶行知、刘伯明先后演讲。上午八点半游行队伍由小营出发,过太平桥(今珠江路、四牌楼口)……。还有在南京临时政府结束期间,因欠饷发生兵变,在白门桥、太平桥一带的抢劫事件。轻松下来,太平桥南嫂子面馆老卤面好吃,严师傅鱼馆酸菜鱼绝对好吃,现在在不在就不知道了!正月十六走太平习俗一定要走太平桥呀。略1万字收工。文中很多不准确的记忆还需要同道交流指正~
完稿时间:2021年8月3日
实施地点: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高山流水文献馆
拍摄人:高山流水
作品人、老门牌收藏人:高松
*一年艺术实施计划由《高山流水文化保护基金》全程支持;
*《矿脉艺术小组》出品,高松实施完成。
《我与老门牌的故事365》社会学艺术计划是用2021年一年时间完成我20多年收集记录的准备,每天对一个南京老地名的回顾,用已经消失和正在消逝的老地名回味一座城市的肌理与余温,让老门牌再次出现在我身体的不同部位,再次出现在我生活的每个场景中。
小记:高松1997年开始收集南京及全国拆迁现场老门牌,被收藏同道称为收藏门牌第一人。20余年收集南京为主的不同时期老门牌众多,2014年在北京元典美术馆由策展人:方文山,出品人:谷燕与梁克刚,举办高松老门牌城市记忆文献展。与老门牌相关的社会学艺术思考开始出现,并且完成了系列老门牌当代艺术创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