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的世界,人才能感到自己的不足
2015年12月02日 07:55
来源:华商报 2015年12月2日
进入2015年的最后一个月,和这一年就要说再见了。说再见,却是永远不见,时间之箭不曾停下。
然而,这一年我们读过的书,阅读时的感触却留了下来,悄悄改变着我们的思想,从而影响着这个世界。
本期,有这样几位读书人在此分享自己2015年的私人阅读。让我们在书香中拥抱下一刻、下一天,拥抱2016。
>>厚夫
我更喜欢非虚构纪实类图书
(厚夫,本名梁向阳,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代表作品《路遥传》)
我的鼻子长得非常尖,以前每到一个城市总能很准确地找到书店。现在虽然买书的渠道很多,但我还是保持年轻时的习惯。这几天在京城出差,专门抽出时间去了趟三联书店的“雕刻时光”咖啡馆,翻了会儿书,喝了杯咖啡。也去海淀的“万圣书园”翻了会儿书。只有在书的世界里,人才能沉静下来,才能感到自己的不足。
每年我都会读很多书。这些年,我除本专业的学术著作外,更喜欢看一些非虚构的纪实类图书。今年,有这样几本书我想与华商报读者分享,分别是《抗日战争》《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以及我自己的《路遥传》。
《抗日战争》是我国著名纪实文学作家王树增今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三卷本力作。该书立意宏阔,叙述扎实,是我们认知“抗日战争”这个民族历史的很好读本。《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是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也是一本纪实作品。作者用良知与悲切之心,采访与撰写了人类历史上“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大爆炸事故的前因后果。人类在不断前行,如何避免科技悲剧也应该是我们所思考的!《路遥传》是我的毛遂自荐之作。也是我“十年磨一剑”的诚意之作。这本书在历史理性与文学表达之间找到平衡点,准确还原了路遥的写作时代,传达出路遥的文学精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