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珍贵的“青春档案”
(2010-08-13 15:30:29)
标签:
青春档案百万大裁军文学创作军旅汉阴文化 |
分类: 随笔 |
一份珍贵的“青春档案”
——读党鹏日记《远逝的白房子——我的军旅生涯》
厚夫
党鹏先生的第一部“青春日记”《鸟儿栖息在水库》出版时,我曾撰写《一部具有社会学研究的“青春日记”》予以高度评价。他的第二部“青春日记”《远逝的白房子——我的军旅生涯》又要同读者见面了,对于这部“青春日记”的出版,我同样表示热烈地祝贺!我对党鹏“青春日记”产生兴趣、并不遗余力推荐的原由,在于其独特的社会学研究价值。作者当年不经意间的写作的“青春日记”,今天有可能成为人们研究1980年代初期我国社会变化的独特资料。
1978年冬,党鹏穿上绿军装,来到部队这所大学校,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他参军后,在军营这座特殊的大熔炉里加钢、淬火、锻铸。这部日记真实地记录了党鹏自1978年12月参军入伍后,一直到1986年3月份转业到地方前军营八年的日常而琐碎的生活。这部日记分“战士篇”与“军官篇”两部分,时空跨度较大。“战士篇”的内容包括:初入部队后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生活,分配到汽车连后的驾驶员生活,担任班长后训练新兵的生活,被抽调到团里办“工地快报”的生活,作为写作人才被选到《安康日报》参加新闻写作学习班的生活,等等。“军官篇”的内容包括:被部队选拔到洛阳基地教导队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生活,留队后担任语文教员的生活,提干后担任教导队司务长、政治干事的生活,以及下派到陕西华阴县汽车团的生活……作者八年的军旅日常生活琐碎而零乱,如同一地鸡毛。其日记就是通过流水账的方式,真实而琐碎地记录了党鹏这八年的军旅生活、工作、学习与爱情,为读者呈现出一位立体的、丰富的青年党鹏。仔细阅读,我们发现日记的线索是明确的,即日记的作者是位心灵敏感、善于自省、不断追求进步的年轻人。他有着很好的记日记的习惯,曾多次在日记中这样理解“日记”的功能:
“日记是人的录像机,随人生而延伸,但它又超越人生……记日记也是一种脑力劳动,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安慰的过程。”(见1981年10月24日汉阴日记)
“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中心任务是什么?先干什么,后干什么,重点干什么?都应该有计划,有筹谋。
根据日记非常便于判断自己,并以此为资料,认识自己,总结自己,设计自己,推销自己以及呈现自己。
另外,写日记可锻炼毅力与意志,就好像钟表上发条,跑马再加鞭一样。写日记还可提高遣词造句能力,也可以形象直观地展示字迹演变情况。
——为此需要写日记。写日记有这些作用和益处,我打算写到老,写到不能提笔的那一天。这不仅是愿望和决心,也是这多年的实践和写照。“(见1985年10月28日华阴日记)
党鹏对记日记有着深刻的认识,这样他才坚持数十年如一日。他的这部日记不仅仅记录了他个人八年军旅的日常生活与情感,更可以看作是我们透视新时期之初时代变化的独特窗口。日记不仅反映我国“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情况,新时期之初“文凭热”的情况,“百万大裁军”背景下的部队生活等,更真实地记录了每个历史阶段作者的真实情感与思想变化。如作者一到新兵训练营后,在日记中曾写下这样一段话:“1979年是极不平常的一年。前一时期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从这一年起,我们的主要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全国人民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四化’。我作为一名新兵,在这个历史性转折中,要站稳脚跟,一切围绕‘四化’,把平凡的训练与和平稳定的大局联系起来,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之中,尽快掌握军事基本功。”(见1979年1月5日别家沟日记)这段日记让今天的许多读者会忍俊不禁,觉得太夸张了。其实,这应该当时年轻人普遍的日记思维与语言。新时期之初,年轻人们还未从家国与天下为先的宏图大志中转换到“小我”中自我经营。我们可以在这篇短短的百余字的日记中,捕捉到印有明显时代痕迹的思维方式、语言方式。我以为,阅读这部日记时,一定要有尊重历史的姿态。只有尊重历史,才能发掘这部日记的独特档案魅力与价值。
新时期之初的党鹏,不仅是位积极向上的进步青年,更是位怀揣着文学梦想、善于思考、勤于习作的狂热文学青年。党鹏把写日记当作文学创作的必要准备工作,在日记这块试验田里尽情播种、尽情收获。了解新时期历史的人们都知道,“文学青年”在新时期之初可不是贬义词,相反却是激情、浪漫与奋进的代名词。可以看出,在这部日记相比“鸟儿栖息在水库”时期,作者的文学梦想更加执着、文学追求更加自觉。
一是作者嗜书如命,如饥似渴地读书,认真而扎实地做着文学的积累工作。我在阅读其日记时随手记下党鹏当年看过的书目,大体有这样一些:外国文学名著与杂志有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莫泊桑《一生》、罗曼·罗兰《母与子》、屠格涅夫《猎人笔记》、《前夜》、西蒙诺娃《生者与死者》、华西里耶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以及《俄苏文学》杂志、《外国文学作品选》、《当代美国短篇小说选》等;中国文学名著方面有《历代文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鲁迅全集》(部分)、秦牧《长河浪花集》、峻青《秋色赋》、《现代散文百篇赏析》、《现代诗韵》、《唐宋词百首浅析》、《唐诗鉴赏集》、《重放的鲜花》等;文学史与其他方面的书籍有《中国古代文学史》、《史记》(部分)、《资治通鉴》(部分)、《政治经济学》、《中国近代史》、《简明逻辑学教程》等;写作学方面的书籍有《作文法概要》、《怎样写散文》、《古句新用》、《文章与逻辑》、《文学描写辞典》、《语文基础知识》、《消息与通讯》、《文笔精华》《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学作文讲话》等……作者在日记中记载,他八年里共购买了500多册图书,这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他日记中还详细记录利用部队得天独厚的条件,观看了大量中外电影的情况。这些积极的、自觉的积累,充分说明了作者当年的文学追求是扎实的。
二是作者已经在日记中开始了自觉的文学练笔。文学创作是一种用语言文字形象地表达作者情感与思想的艺术活动,其动力源泉就是写作者的情感与体验。当年的党鹏痴情文学创作,几乎达到了忘情忘我的地步。他把观察体验记录在日记中,把读书心得记录在日记中,把尝试着文学飞翔的诗歌与散文也种在日记中。作者曾有这样一篇日记:“观察是学问。描述是学问。呈现是学问。而这些学问说到底离不开一颗敏感的细致的心”(见1981年6月15日安康日记)。可见作者始终以文学的方式来审美与认知生活,把观察与体验当做自己的日课,其人生也成为“诗意人生”。在其日记中,我们读到很多观察手记、即兴创作的诗歌、散文等。如1979年3月29日的日记,作者这样记录了在汉阴看到的景色:
“下午,退云时,景色更是绚丽迷人。天上的云彩正在消散尚未全部消散,天幕变得古怪离奇,好像顽童手中撕开的棉絮一样,很不均匀。仰首望太阳,好像隔着一张粗糙的麻纸,一处透明,一处暗淡,一处微白,一处深灰。天空多像一本能阅读的书,在这本书里,有变幻莫测的景观,有无穷无尽的传说,有无边无际的想象……
忽然,我看见惊心动魄的一幕:天空飘来一片闪闪发亮的白云,好像耀眼的银器,刺得我闭了一会眼睛。可当再睁开眼睛,世界发生了奇迹般的突变,先前的那种耀眼的银光不见了,灿烂的阳光取代了它。瞧吧,远处的山峰披上太阳公公赐给的礼衣,似乎特别崭新,峰峦轮廓清晰,空气如洗,白雾缭绕,如梦如幻,如诗如画。近处的田野沐浴着淡淡阳光,分外秀丽明媚,欣欣向荣。下雨时田里那种幽暗的绿色不见了,雨后变成了晶莹剔透的翠绿。田里庄稼一片青,一片黄,滚着水珠,滴着水滴,蒸着水汽,芬芳幽幽,紫气冉冉,其间仿佛蕴涵着无限的生机与神秘……”
在这篇作者20岁时随手记下的日记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作者准确的观察能力与感受能力,也可见作者圆熟地驾驭语言的能力。这样的文学训练非常重要,俄罗斯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契诃夫曾经出版过一本《契诃夫手记》,里面有大量的观察手记。而相类的观察手记,在这部日记中比比皆是,这些文学素描均记录了作者当年自觉的文学追求。
我们再看看作者当年的诗歌创作吧。作者在1985年6月12日的日记中写了一首叫《林莽》的诗歌,这样写道:
林莽
远眺,你郁郁葱葱,树冠朵朵,
近瞧,你枝叶交错,溢翠闪光。
啊,多么诱人,多么美丽,
你这大自然的杰作,林莽!
早年,我热烈地扑向你怀里,
百般惊叹,万般赞赏,
淡漠追求,避开苦读,
沉浸于绿色而温馨的海洋。
可是,在你绿色的抚摸中,
我竟意兴萧索,举步彷徨。
是那缠绵的枝条缚住手脚?
还是婆娑的嫩叶压垮心房?
在你温存的环绕里,
我竟失去嗅觉、难辨芬芳。
是风刮来的沙沙让人陶醉?
还是雨淋下的滋味令人神往?
在你遮天蔽日的呵护下,
我脸上长不出古铜黄。
精神弥漫着消沉、颓废,
看不见太阳迷失了方向。
林莽,我要越出你的围墙,
人生哪能没有风吹日晒雨淋?
林莽,我要割断你悱恻的情网,
闯人世立志向谱写伟大绝唱!
林莽,莫不是贤妻爱女,
请别在我和事业间竖起屏障。
我需要林莽温柔的绿荫,
我更渴望沐浴灿烂的太阳!
这首诗既可以解读为作者26岁时含蓄地表达了在“百万大裁军”的背景下,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矛盾心理与乞求,也可以解读为一首颇具浪漫色彩的爱情诗歌。就以今天挑剔的目光来看,这首诗无论在意象设计、还是诗意酿造上,均不失为一首好诗。如果作者当年能坚持文学创作不放松,我想今天一定会有更大的文学收获的。
在不同读者的眼里,任何一种文本都有多解的可能性。我仍执着地认为,这部细密地记录了一位与新时期同步成长的青年人的日记,留给社会的是一份独特的“青春档案”,其社会学研究价值可谓大焉!就让我们再次感谢党鹏这位生活的有心人,感谢这部带着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与历史对话的“青春日记”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