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新闻一则
您的位置:四川日报
> 文化潮(12版)
今日共12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1 第20304期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2009年02月27日 星期五
“在场主义”点燃散文论战烽火
沈荣均
刚刚过去的2008年,出现在三苏故里眉山的在场主义散文流派,成为中国文坛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去年3月8日,以四川作家周闻道、周伦佑为首的全国18位散文作家、文艺理论家和评论家,在中文网站天涯社区联名发表《散文,在场主义宣言》,公开打出“在场主义”旗号,引发大规模论战,使汉语散文继“新散文”之后再次走出沉寂。
《文艺报》、《羊城晚报》、《花城》、《美文》等国内外数十家报刊、网站纷纷刊发在场主义理论综述、观点交锋及其代表作品。北京师大、四川大学、四川师大、华南师大、广西民族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延安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等10余所高校的文学院也纷纷组织学术研讨会,就“在场主义”散文流派理论和作品展开争鸣。
正方声音——以北师大教授黄开发,四川大学教授李怡、曾绍义,四川师大教授唐晓林、广东现代作家研究会秘书长袁向东、广东技术师院教授郭小东、乐山师院教授龚盖雄等为代表。黄开发认为,“在场主义”散文流派主张可看作
“带着重振现代汉语散文雄风的使命感和激情”,“表现出破天荒的革命性姿态”,是从
“五四”以来对散文的纯文学性追求的延续,只不过换上了“后现代主义”的新装。李怡认为,提出“在场主义”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它爆发出来的创造性的东西、勇气和力量,非常让人感佩和值得关注。唐晓林认为,“在场主义是当下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化现象。它的出现,对清理散文乱象,廓清散文概念、散文理论体系,确立散文标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郭小东和袁向东认为,“在场主义散文的提出,为当代散文提供了一个研究平台”。曾绍义和龚盖雄等则更多从“在场主义”散文作家作品解读其流派主张,认为这些散文作家作品在当下汉语散文大躁动背景下,提出纯洁散文文本、回归汉语本真写作,给中国散文带来了一缕新风。
反方声音——以延安大学教授厚夫、华南师大教授陈剑晖、四川评论家杨远宏等为代表。厚夫在《不是炒作,又是什么?——我观“在场主义”散文现象》一文中,历数“在场主义”散文“错选了批评的靶子”、“开错了治病的药方”、“理论不能支持实践”等3大症候,指出“在场主义”散文流派需要长期的写作积累与时间检验,言与行仍需要很长时间的对接。“在场主义”散文作者的隐喻化写作,企图在陌生化与间离化表达中传达其赋予的象征意味,沉迷于后现代主义写作技法不能自拔,难以传达对于“现代性”的诉求。曾经撰文抨击“新散文”的陈剑晖则认为,“在场主义”散文理论“并没有推倒想要推倒的,也没有重建想要重建的”。杨远宏在肯定“在场主义”散文积极意义的同时,认为“在场主义”散文流派的哲学本体论,有移植西方存在主义学说嫌疑。
据了解,“在场主义”散文流派的创建还得到眉山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经过专家组评审通过,市发改委还以文化软项目名义,对“在场主义散文流派”研发立项。这在全国还不多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