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圈可点的梁向阳

(2007-06-27 20:17:52)
标签:

文友

著名散文作家

梁向阳

陕北

分类: 散文研究
 自《延安日报》2007年6月20日第三版转贴

可圈可点的梁向阳

刘成章

   这几年生活于海外,我每每苦于和陕西文友们联系的不便。我多次想告诉我的陕西文友们,在我现在所居住的美国,甚或在我这几年走过的国内的许多地方,人们每行走一步,几乎都无不例外地背着笔记本电脑。那些人倒不是多么用功,而是为了时刻保持与整个世界的联系,而其中主要一项是与亲友们的联系。他们的电子信箱,一天总会三次五次地打开。与之相比,我们老陕便显得那么独特,那么可爱,而又那么固执。但其中也有例外的,我便与他们常常通着电子邮件,梁向阳(厚夫)即属于此种例外。

   由于与梁向阳经常互通电邮,我对他的创研活动非常熟悉,并为他做出的许多成绩由衷赞赏,所以,很早前,我就想写一篇关于他的文章了。

   最初见到梁向阳,大约是五六年前,西安朱雀路我的寓所。我为我这个小老乡踏进我的门来而仰起了脖胫:好高啊,而又肤色白净,仪表堂堂。我心里立即涌出我们陕北民歌《蓝花花》的开首第一句比兴:“五谷子那个田苗子唯有高粱高”。我觉得我眼前站的就是一株可以从历史深处引出美丽遐想的红绿高粱。我们谈得非常投机。是对于散文的共同爱好,把我们自斯连在一起。

   作为大学中文专业教师的向阳,他结合本职,左右开弓,既写散文又研究散文。这使他在从事散文创作的时候,就比一般青年作者多了一些准备,避免了才华的浪费。突出的表现是,他明确地要求自己,必须以自己的笔墨,给散文领域添加些新的东西。这就绝不能重复别人。比如,我多年写陕北,他也写陕北,但他是另辟蹊径的,是避开了风情的描摹,而把目光集聚于深厚的文化积淀上,加以抒写。他的《漫步秦直道》、《扶苏墓前》、《叩访蒙恬》、《大风中的西夏王陵》等一系列篇章,令人耳目一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漫步秦直道》还被选入高中语文读本。这些文章不但内容出新,而且在写法上,虽然篇幅都不长,却有风光,有人物,有故事,甚至有细节,还有思考的光芒,开阖自如,简练动人。语言也很美,如写新兴的秦王朝:“它是一个标尺,一个农业文明的高度,擎起东方的天空,令整个世界为之震撼。”

   不过我以为,梁向阳对散文的贡献,更主要的还在于他的散文研究上。他先是研究西北散文,继而研究当代散文,后来又研究“五四”散文,延安时期散文,还跟踪研究特定作家的散文,最终又回到整体的当代散文上,把当代散文放在百年散文的体系中,作视野宏阔又观照入微的深入剖析。加上他本身是个散文家,懂得创作甘苦,他的剖析愈见中肯。这些年,如他自己所说,他像滚雪球一样,愈写愈多,已陆续发表了二十多篇颇有分量的散文论文。其中近十篇被具有权威性的人大报刊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载、摘录,一篇被收入《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教师人手一册,还有一篇《“大散文”:意象阔远的散文天地》,荣获第二届冰心散文奖——散文理论奖。他是我省唯一获过此一奖项的散文理论家。

   梁向阳的散文研究,已经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在我省众多的散文研究者中间,梁向阳的工作是突出的,是有声有色的。我省可以就当代散文与全国对话的人是少而又少的,而梁向阳,这个文笔潇洒如延河流水的年轻的学者,是其中最为可圈可点的一个。

   但是,向阳和他的创研成果,却时常被省上文学圈子忽略了。对此,我的另一个年轻文友很有些不平,并表示不可理解。我说,如果一切事情都那么公平,世界就不成其为世界了。所处地域的不同即可能造成这种不公。我又对向阳说:你如果在京城某文学单位占一个位子,你现在肯定已经大放光辉了,你的名字到了省上,会如雷贯耳;你的文稿到了省上,会立即出版;你本人要是来到省上,不愁没人远远迎上。可是你没这福气,你的工作地址只在陕北,你只能做一个委屈的忍受者了。不过向阳,这只会是暂时现象。只要真有实力,迟早总会被一些人刮目相看的,如像二月河、魏明伦等人走过的路子一样。地域劣势只是注定让你要比别人付出更大的努力罢了。

   梁向阳曾以《北京人在纽约》的歌词表示自己对散文的执着:“在梦里你是我的唯一,我再一次问我自己,问我到底爱不爱你,问自己是否离得开你……”他还说:“这些年,散文始终占据着我心灵的高地,我睁眼、闭眼,满脑子跑的全是鲜活生动的当代散文作品。”他的成绩,由此而来。他的可敬之处,也在于此。

  (注:刘成章是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的获得者,他的散文《安塞腰鼓》蜚声海内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