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我的妈妈像后妈!”

(2019-05-15 15:44:05)
标签:

转载

     

 我开展的人数最多的8-9岁亲子课堂,是10个同班的孩子。他们来自同一所重点小学的同一个班级,平时学在一起,玩在一起,更难得的是,他们的父母彼此也是很好的朋友,其中一个妈妈促成了那次的课程。

     

 讲课的过程,比我想象中顺利,他们没有太多的负面认知,专注的时候仔细听,讨论的时候思维活跃,因为彼此熟识,所以讨论异常热烈,课堂有张有弛,知识点一一落实,状况也基本都在我的可控范围内。

我的妈妈像后妈

     

当我讲到分床睡觉的环节,很多孩子提到小时候会和妈妈睡在一起,但长大后都可以独立睡觉了。这时一个女孩举手了,我请她提问。她站起来,用手指着自己的妈妈说:“我的妈妈像后妈一样!”……

     

 那是我的第一场8-9岁孩子课。

     

上课的教室不大,孩子们围坐在中间的会议桌,家长围坐在旁边,大人小孩近身距离大约一米。当时提问女孩的父母,正好坐在她对面。所以她顺手指过去的时候,几乎是直指着妈妈在质问,是的,没有开玩笑,没有表情,是对峙。

     

 那一霎那,我惊呆了,短短两秒钟,我脑海里迅速搜索着课堂状况的内容,没有答案。我当时甚至都不敢转头看孩子的父母,我担心我转头过去,妈妈更加尴尬,只是余光感受到,她父母也惊呆了,其他家长的表情也凝固了。

     

 我迅速把自己拉回来,想缓和一下当时的气氛,问她:“为什么这样说妈妈呢?”她说:“因为她从来不陪我睡觉!”我:“现在长大了还是希望妈妈陪你睡吗?”她:“是的,因为小时候她也不陪我睡!”我:“你害怕吗?”她:“嗯。”

     

 对话到此为止。后面的环节依然按部就班地进行,但是我观察到,孩子的父母一直不是滋味。课后,孩子们做感恩卡,我和家长到了另一间教室交流,女孩的父母开始谈起他们的经历。

     

 原来,他们是一个单位的职工,孩子才几个月的时候,因为工作的关系,他俩都被外派了,孩子只能断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大半年才能回家看一次孩子。那时候智能手机还不算普及,所以,平时父母和女孩几乎只能在电话里听听对方的声音,偶尔看看照片。就这样,度过了三年,直到孩子上幼儿园才回来。回来以后,他们发现女孩异常地粘人,平时可以自己做的事情,爸爸妈妈回来后,就总爱找他们的“麻烦”,睡觉的时候喜欢抱着妈妈,贴得紧紧的。在妈妈看来,孩子已经上幼儿园了,应该开始自己独立了,但孩子越粘人,她越想把孩子推开,希望她早些独立起来。他们也特别困惑,孩子为什么那么难带,即使已经快9岁了,还是有种脱不开手的感觉。

     

 我突然明白,女孩在课上为什么会说出那样的话。她不是在找茬、更不是故意粘人,她只是在找回那段本该属于自己的时光。

     

孩子成长的前三年,因为和父母的分离,从没享受过父母的拥抱,没享受过与妈妈亲密的身体接触,精神安全感建构得并不好。她的“粘人”,其实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找回原来和妈妈亲密的感觉,补偿原来缺失的爱。父母只有真正理解她,真心地接纳她的行为,去补偿她,给到孩子足够的身体接触,足够的亲密感觉,她才会在满足后自然地与父母分离。那一刻,我觉得孩子特别可怜,我想,接下来,是她父母需要做的功课。

   

让人欣慰的是,女孩做的感恩卡,依然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她对父母的爱,没有任何“后妈”的字眼,就好像刚刚的事情没有发生过一样。其实孩子又何尝不想保护自己,她的伤,也不会愿意轻易提起。

   

送感恩卡的环节,女孩和父母紧紧抱在一起,我分明看到了妈妈眼里闪的泪光……

我的妈妈像后妈

   

善解童贞的课堂就是这样,说不清在哪里,就能触碰到孩子或者家长的某一个触点,引发思考,指引但不教导。欢乐也好、沉默也好、尴尬也好、感动也好,如此种种,对我来说都是无比宝贵的经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