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原文地址:第一次“两个孩子”的课堂作者: 黄枫梨善解童贞武汉站讲师
2018年5月第一次开课后的那段时间,我一直在组课的问题上前后徘徊。担心确定了场地,报名人数太少。如果报名的人够了,场地又落实不下来怎么办?……我用各种设想,把自己绕得动弹不得。
下半年,和孩子的托管机构几轮沟通,确定合作开展家长课堂和亲子课,算是走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这个机构在市内有三个校区,确定开展三场家长课堂。准备开课资料的那段时间,机构对接的老师非常积极,文案、宣传、表格的准备,一一落实,在我看来,宣传的声势比较浩大,第一场家长课也很不错,几乎坐满了教室。所以第一轮家长课过后,他们顺势就展开了亲子课的招生工作,预期中应该是会像别的课程一样,经过家长课的普及,就会立马送孩子来听课了。
三场家长课上完,预报名了6个孩子,恰好机构同期开展的奥数班招生,一场试听下来,报名的孩子超过了30个。这个现实的数据对比,让我更加理解夕媛老师之前说的,性健康教育的课程真正开展起来,比我们想象中要难得多,不是课程不好,而是文化的壁垒和贫瘠的土壤让我们注定走得更加艰难。所以,招生情况是我预料之中的,却是机构预期之外的:开课前听我说难,没想到会这么难。
和机构负责人再次说明了这样的困境,她非常能理解,同时依然决定将这件事持续做下去。我万分感激,于是便有了我和机构合作的第一次孩子课。
预报名的6个孩子由于时间无法同步,最后确定开的第一次课,算下来就只剩两个孩子。我的困惑又来了:原本上课经验就不够,2个孩子课堂气氛可能会很差?家长看到我们招生情况这么窘迫,会不会很尴尬?上到中途孩子不愿意画画,场面会不会太冷清?……各种设想,又让我犯难了。这节课的前期准备,我几乎是硬着头皮做完的。
上课的那天,两个女孩都提前到了,一个略带男孩子气,话不多,另一个很文静,话也少。看到她俩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了一下:待会儿该冷场了。
从开场到画画的环节,两个女孩都没有开口说话,画画的时候也显得有些拘谨,一直用手挡着画笔,不展示也不让我看,只是通过眼神和表情,在和我“沟通”,眼神里有肯定有疑惑,表情里有羞涩也有放松……渐渐的,我从这样的“解码”过程中,屏蔽掉了我的担心。
课间休息,我拉着两个孩子去上洗手间,走廊里,我问她们:刚刚讲的都听懂了吗?她俩看着我猛点头。我又说:如果有问题可以随时问我。其中一个回答:我都懂了,有些妈妈也讲过,所以我就没举手。说着小脸跟着绽开了笑。那一瞬间,我课前所有的担心都消失了。第二节课,在我们新一轮的眼神沟通中,她们也慢慢放松了自己,开始提问和互动,整场课下来,家长和孩子的体验都挺好,我自己也轻松了许多。
课程结束,我复盘了这节课前后自己的状态。课前我的担心,都是从我自己的感受出发,尴尬、冷场,我怕的是自己进入这样的境地无法应对。而孩子关注的并不是这些,她们不会觉得两个人的课堂有什么不妥,听课的过程,她们更注重的是体验,体验我是不是她们可以信任的老师,课程的内容是否喜欢,老师讲的是否能听懂……
这次课,我开始领悟把孩子放在心里的感觉,每一个眼神和表情的传递,其实都是沟通的过程。不再单单是背稿般的我讲你听,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领悟孩子的反应,然后给予他们反馈,有疑问的时候就停下来,拘谨的时候也被允许,我的这种理解,才是孩子真正放松下来的关键,也是我自己能够专注于孩子的关键。
这节课之后,又开展了好几次孩子人数比较少的亲子课,我发现自己再没有了之前的担心,反而能更专心于孩子的体验,专心于和他们沟通。
这周,机构开展了新一轮幼小衔接阶段的家长讲座,她们一直认可从低龄开始做家长工作,将家长教育前置。我和机构负责人似乎有了默契,都没有对后期亲子课的招生做太多预期,因为我们知道,观念的改变,需要的时间很长,而我们只需要不疾不徐的给予,持续地来做这件事,相信种子会慢慢发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