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教育的力量感

(2019-04-30 10:39:54)
标签:

转载

教育的力量感

善解童贞的课堂上,在给孩子们讲隐私教育的时候,讲师会告诉孩子们:隐私部位不能随便说,不能随便看,不能随便摸。讲师同时会问孩子:“有没有同学故意把别人的裤子拉下来,让别人暴露鸡鸡部位?”、“有没有同学趁别人不注意去摸别人鸡鸡部位?”这个时候总会有不少孩子用手指着班上某个同学纷纷投诉:“他,他以前常常这么干!”、“就是他,他以前有拉我的裤子。”、“他今天早上还这么干了。”被指出的那个孩子一定会脸红,有些会羞愧的低下头,有些会跳起来反击指他的同学……这个时候,我们讲师就会轻轻伸出手掌把孩子们指责的手指压下来,并对孩子们说:“以前他没有上过我们的课,他不知道,今天他上了我们的课,以后就不会再有这样的行为了。”

以前,每一次上课在讲到这个环节的时候,我总有些疑惑:为什么要问孩子这些问题呢?那个被同学们当场指出错误的孩子心里得有多难过啊,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去特意设计这个环节,让孩子处在一个如此难堪的位置上?

那么这讲这个内容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换一个问法,例如问孩子们:你们说,我们能不能把别人的裤子扒下来看别人的小鸡鸡呢?”、“我们能不能趁别人不注意去摸别人的鸡鸡部位?”、“图上这个孩子做的事情,我们能不能做呢?”这时候孩子们一定会集体回答说:“不能”,这样的处理不就避免了某个孩子被指责的尴尬了吗这样处理这部分的授课内容行不行呢?

教育的力量感

带着这个疑惑,我询问了胡萍老师。

胡老师从三个方面给我解答了设计这个环节的原因:第一,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我们的课程与孩子自身的环境相链接;第二,这样的设计是为借助同伴的力量,孩子深刻的认识到自己曾经的行为是错误的;第三,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孩子从中学会承担自己错误带来的后果。

我仔细比较了前后两种不同问题设计的区别,回忆了课堂上孩子的反应,发现还真的是这样的。

当我们只是在课堂上告诉孩子们:“不能这样”、“不能那样”的时候,孩子们会觉得这只是在简单的说教,空对空的讲着别人的事情;当我们只是在课堂上问孩子们:“能不能这样”、“能不能那样”的时候,孩子们虽然会集体回答“不能”,但这样异口同声的回答却并不走心,更多的只是随口的应答;而当我们问孩子:“我们之中有没有同学这样做?”的时候,问题才真正走进孩子们的生活,才能让孩子把课堂的内容与自身建立链接,真正去思考自己身边有没有这样的行为,这样的行为是不是错误的。

对于那个有这样错误的孩子,如果在课堂上只是轻描淡写的把这个事情带过了,那么这个孩子可能根本就感受不到什么,更别提会去改正。而当几乎全班的同学手指都指向了他,纷纷提出他的错误的时候,他所感受到的压力与难堪足以让他深刻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这个时候讲师把其它同学的手指轻轻的压下,并肯定的对其它同学说:“以前他不知道,以后他一定不会再有这样的行为。”这样的做法就是为这个孩子指明了以后改正的方向,并对孩子改正自己的错误提供了信任与支持,用舆论的力量与温暖的信任教育他学会承担并改正自己犯过的错误。这样的教育,势必要比一掠而过的“集体回答”要来得更有力量感和效能感。

教育必是要有力量,假如教育没有力量,没有在孩子们心中留下痕迹,那教育的意义在哪里?善解童贞性健康教育课堂给孩子的就是有力量感的教育,这种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展现,而这也正是善解童贞的课堂魅力之所在。教育的力量感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