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2018年2月3日,我的第一堂善解童贞8-9岁孩子性健康教育课程《男孩女孩不一样》和《我从哪里来》。课堂上有7个女孩,3个男孩,其中6个孩子是我的女儿和她的同学朋友们,4个孩子是同事的女儿和她的朋友们。
一、课前准备
在交互式学习时,曾听辅导员辛兰兰说过这样一句话:交互式学习是辅导员在线考核,封闭式培训是考官考核,实际授课是家长和孩子考核,最终的考核是自己的内心。现在,我即将接受家长和孩子的考核,内心兴奋而激动,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课程。我谨慎的进行着准备工作,先是与两位家长代表沟通,确定参加课程的孩子人数,然后寻找场地,布置场地,复习课程。
关于课程的收费问题:培训期间,我们学习过收费及统一收费标准对于品牌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而,因为我们本地还没有开展过善解童贞课程。同时,我想让身边的朋友和孩子了解善解童贞,让孩子们在新年到来之际学会保护自己、尊重他人、感恩父母、珍爱生命。综合考虑之后,我决定将这堂课作为免费课程送给这期的孩子们。
关于孩子的年龄问题:其中一个小朋友A和她的朋友B刚过10周岁生日,不符合8-9岁孩子课堂的要求。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认知不同,要严格分年龄听课。如果让这两个孩子参加,一方面她们可能会觉得课程内容简单幼稚,一方面对其他孩子存在提前唤醒的风险;如果不让这两个孩子参加,与她们一起的四个孩子就都不会来听课,那么这次课堂就存在组织不起来的可能(其他孩子我也不能确定能否参加)。后来,我与A的妈妈(这次课程的组织者之一)详细了解了孩子的情况,两个女孩刚过10周岁不到一个月,平常接收到的性方面负面消息很少,妈妈认为孩子很“单纯”。我将孩子参加课程的年龄要求及原因详细的告诉了这位妈妈,并告之在课堂上我要照顾大多数孩子的认知,可能她的孩子不能接收到适合她认知的信息。一方面,我希望孩子妈妈慎重考虑;一方面,我开始专心准备课程。最后,这两个女孩来了,并且很认真的听课,积极参与课堂,没有提出超越这个年龄段的问题。我也算是闯关成功,以后,还是要严格把关孩子年龄。
二、
课程开始后,在知识点的讲授上是没有问题的,我对于课件和讲稿的掌握很熟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有些紧张,主要表现在表情有些僵硬,身体不够放松。现场培训的时候,胡萍老师要求讲师不要以大人或老师自居,要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平等交流,要给孩子安全、放松的课堂环境。在这次课程前,我认真观看了胡萍老师的示范课,发现胡萍老师和孩子们轻松自然地聊着天、讲着话就把课讲完了。我想模仿胡萍老师,在课堂上也应用了胡萍老师和孩子说的一些话。但我模仿的只有胡萍老师的话,却模仿不来胡萍老师轻松自然的状态。所幸这期孩子大多是我熟悉的,她们有些经常到我家玩,并且她们大多性格开朗而阳光,整个课堂还算有互动的氛围。我很认真的讲授着每个知识点,也很仔细的回应每个孩子的提问。在他人看来,我可能很有老师范。但这不是我最理想的状态,我希望自己的表情和身体能再放松些,语气能再平和些。当然,我知道,我也不可能一开始就达到理想的状态。
课堂上,有一个环节是我不解的。《我从哪里来》中第4个P有一段话,“这时候,爸爸就会把精子送进妈妈的身体里,精子跟卵子结合就能产生新的生命,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慢慢长大,然后出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现场培训时,老讲师们分享,一般这句话在课上是很难讲完的。因为当你讲到“送进妈妈身体里”,孩子们就迫不及待的问“怎么送进去”。如果课上讲师把这段话完整的讲完了,可能要反思自己之前跟孩子建立的链接是不是不够畅通。而我就把这段话讲完了,讲完后有一个孩子提的问题是:为什么有的爸爸妈妈不会生孩子。我在反思,是不是我跟孩子的链接有问题,是不是我的紧张状态没有给孩子创造安全、愉悦的课室环境,还是我多想了?当我再说“好,那我来问你们,精子是怎么送进妈妈身体里的”,这时一个女孩说“我本来想问的”。
第二、在课堂状况的处理上有失妥当,主要表现在对于孩子的回答,没有做到恰到好处的把握,提出过多和不必要的追问或补充。
比如,《男孩女孩不一样》,当我询问大男人与大女人的上半身是一样的吗?有孩子说胸部不一样,女孩的胸部大,男孩的胸部小。这已经是很好的回答。我却在这之后补充说“女孩的胸部为什么大呢?是因为女孩长大后要做妈妈,要给宝宝喂奶”。之后反思,觉得自己说多了,有“讨好孩子”的心理。这还表现在课上我多次重复孩子的回答。这就是胡萍老师说的“课堂不干净”。
比如,《我从哪里来》,当孩子们分享“我从哪里来”时,有孩子说“是人工做出来的”,我走到孩子身边问“怎么做出来的”,之后又再次问另一个孩子“是怎么做出来的”,我的目的是证实人工是做不出来的。之后反思,我可能没有真正理解孩子说的“人工做出来”是什么意思。在我的追问下,孩子可能感受到压力,觉得自己说错了,不再回答。于是,课堂错过了孩子真正的分享。
比如,《我从哪里来》,讲到“隐私部位不能随便看”,有个女孩的分享是:有一次,一个男同学说他的生殖器受伤了,叫她帮忙看下是不是受伤。我的处理过程是:①询问是好朋友吗?②在其他孩子发出“啊”的声音时,我说“这是特殊情况,他受伤了”。③告诉女孩:你告诉他,你不可以看他的生殖器官,让他自己到卫生间看下是不是受伤了,也可以让爸爸妈妈带他到医院检查。这个处理过程,我急于处理孩子的状况,思维不是很清晰。之后反思,我询问“是好朋友吗”,是不好的处理方式,会给孩子带来“好朋友是可以看隐私部位”的错觉。对于“特殊情况”的说法也是不妥的,孩子不一定能判断特殊情况是什么情况,不利于孩子建立身体界限感。
第三,对于课堂时间的把控不精准。做感恩卡环节,我给孩子宣布的是十分钟时间,但课堂上有几个女孩做的非常认真,又是剪裁,又是画画,又是写字,最后足足用了二十分钟。以后也许可以尝试,在布置做感恩卡的环节,就教给孩子送感恩卡的方法和下一阶段的孩子课程。然后在十分钟后,已经送过感恩卡的孩子和家长可以先走。
三、课后展望
上完课后,我的心里很平静,平静中对自己有些许不满。两天后,我开始翻看上课视频,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糟糕。当翻看到孩子们的感恩卡时,我更是释然了。一张张卡片,制作的那么精美,上面认认真真写着的话语更是打动人心——“妈妈,谢谢你不惧疼痛迎接我的诞生”,“爸爸妈妈,谢谢你们给了我生命,我会好好珍惜的”,“爸爸妈妈,谢谢你们给了我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妈妈,我一定会珍惜好生命,并保护好自己的”…
感谢孩子们,他们的领悟和收获对我是最好的回馈,对善解童贞是最大的肯定。感谢积极组织课程的两位孩子妈妈,感谢免费提供场地的朋友,感谢所有来到课堂的孩子父母。经历了这次家长和孩子们的考核,我的内心对自己也有了一个考核标准:心存敬畏,不苛求,尽力做到更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