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早承担家庭责任是对孩子发展的掠夺

(2013-05-16 17:01:14)
标签:

胡萍老师

教育

 

   这几天连续看到央视新闻里对那些过早承担家庭责任孩子的报道,还冠以“寻找最美孝心少年” 的标题,一个男孩从2岁就开始承担照顾患内风湿病的妈妈,爸爸外出打工挣钱,现在,男孩15岁了,面对镜头,15岁的男孩说:“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我要生在这样的家庭,为什么我要承担这么多?”孩子十多年的挣扎和苦楚积压在内心,没有人能够看到。 我们的社会对于过早承担起家庭责任的孩子都报以大大的夸赞,媒体也从来没有断过对“最美孝心少年”的报道,在网上我查到了一部分这样的报道:

    德州3岁女孩担负起照顾爸爸的责任,因为爸爸瘫痪,妈妈已经离开的这个家,平日里,她们的生活有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外出打工时,她要照顾爸爸,在电视里,我们看到她用电磁炉为爸爸煮方便面,抱起大大的热水瓶为爸爸倒热水喝,在与自己齐高的水缸边打水给爸爸洗脸……

    因为一场意外,父亲的双眼失明,母亲离家出走,爷爷中风在床,只有奶奶能够照顾家人,在这样的情况下,4岁女孩承担起了照顾盲人父亲的责任,父亲三次自杀都被小女孩发现,6岁左右,她开始在爸爸的按摩店帮忙,和爸爸一起做按摩店卫生,到菜场买菜,然后洗菜切菜做饭……

因为父亲患癌症,妈妈离家出走,深圳5岁女孩担负起了照顾爸爸的重任,她为爸爸洗衣服,为爸爸抹药,为爸爸做饭……

    湖南9岁女孩,妈妈患尿毒症之后,父亲为了家庭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女孩从6岁开始,每天放学后捡破烂卖钱,还要照顾重病卧床的妈妈,她表示要一直捡垃圾,用卖得的钱为妈妈治好病……

母亲去世,父亲因为意外事故瘫痪,河南14岁女孩只有辍学,每天用捡垃圾卖得的钱维持一家人生计,还要照顾瘫痪的父亲和年幼的妹妹……

    广东18岁女孩,7岁失去母亲之后,就担负起了照顾多病的父亲,“我很少吃饭,只是煮粥喝,没有菜吃,父亲有病也没有钱买药吃,我找过大队的领导,他们说无法帮助我,我和父亲每个月只有100元钱生活费……”

    《背着爸爸去上学》,电影讲述了一个男孩,生活在极端贫困的家庭,失去母亲之后,他与爸爸和姐姐相依为命,后来,他考上了大学,姐姐已经出嫁,为了照顾爸爸,他准备放弃学业,爸爸怕拖累孩子投井自杀,爸爸被救之后,他决定背着爸爸上学,电影故事中的原型是甘肃庆阳中学生李勇。

……

    在这些报道中,我们反复听到的一句赞美就是“孩子很懂事,他们很小就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在我们的传统中,孩子完全承担起社会和成人的责任——养活家人,照顾成人,这个孩子仿佛就成为了同龄人中的英雄和榜样,被社会大肆宣传,这样的宣传和教育是对孩子生命发展的掠夺,是对儿童权利的蔑视!

    这样的一种文化现象是我们传统中缺失了理解、尊重和敬畏儿童发展规律而导致,是我们不懂得真正保障孩子的权益而导致,当我们在赞美这些孩子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他们的生命中,有什么在被我们掠夺?

    3岁女孩用电磁炉给爸爸煮方便面会被烫伤,可能还会有生命危险,她的安全没有得到保证,成人剥夺了她应该享有的被保护的权利;4岁女孩几次发现并救下自杀的父亲,幼小的心灵过早地经历了死亡的威胁,安全感的建构被破坏;5岁女孩本该在幼儿园里与小朋友建立友情,这是她未来人际关系能力发展的基础,但是,她因为照顾患癌症的父亲,失去了这样的机会;9岁女孩要为妈妈治病,通过捡垃圾攒钱,这个本该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责任,女孩背在了自己的身上;14岁的女孩本该在学校里享受自己受教育的权利,却因为照顾父亲和妹妹而放弃学业;18岁的广东女孩求助无门;李勇背着爸爸上学,与同龄人的生活失之交臂……

    社会应该建立起真正保护孩子的机制,这样的机制能够保证孩子无论家庭发生怎样的变故,他们的权利都能够得到尊重和保障,这样的保障体现在:孩子不会失去应有的童年,孩子不会失去受教育的权利,孩子不应该承担成人和社会对一个家庭的责任,而社会机制能够完全保护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尽享自己发展和成长的权利。

    我们没有权利要求孩子承担起社会和成人对一个家庭应该负有的责任,孩子有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任务,他们需要竭尽全力完成生命每一份阶段的发展任务:获得爱、建构安全感、建立同伴友情、完成学业……,如果让孩子过早地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那么,他们将没有心力去完成自己的发展任务。心理发展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孩子过早地承担了家庭的责任,会导致孩子的不安全感和无助感,不可避免地产生焦虑,将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每当看到这样的报道,我都会为这些孩子难受,或许,每天的赞誉和几张奖状能够让她们觉得自己的付出值得,然而,再多的奖状也不能够弥补孩子生命发展中的缺失!如果一个社会的主流媒体,不懂得保护孩子的权益,用赞美孩子的方式做出伤害孩子权益的报道,误导国人的价值观,那么,需要整个社会的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