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儿子在成都上学,我与儿子谈到深圳这所学校的时候,儿子坚决地说不愿意到深圳的新学校,我建议他上网查一下这所学校,他看了学校介绍后说了一句:“这所学校没有政治课,我去!”
学校的课程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两年,一共4年。第一个两年阶段的必修课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体育一共六门,选修课有很多:商学、艺术、生物、历史、地理、电脑等10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每个学生可以选三门课,儿子选了生物、商学和电脑,这样的自由选课让孩子可以自己决定学习喜欢的课程,按照自己兴趣的发展来决定自己的选课,这是我们的传统学校中没有的。学生选课后可以适应一个月,一个月后如果学生觉得不喜欢,可以调换,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儿子今年进入到A-level课程,在上学期结束之前就进行了第二个阶段的选课,儿子没有告诉我,有一天我看到儿子书包里有一份资料,是关于课程介绍的,我突然意识该考虑下个阶段学习的选课事宜,因为这个阶段的选课直接关系到升入大学的选择,于是与儿子交流,儿子说:我的课已经选好了!我心里一阵激动,心想儿子真的长大了,这么重要的事情就自己决定,也不通报一下我们,我还操心着他却已经决定了,详细了解了一下A-level课程阶段的选课后,给我带来了震惊和思考——学生课程选择中蕴含的热爱与自由、理性与人文关怀给孩子带来的人生无穷的价值,这是传统教育体制中无法给予学生的宝贵财富啊!
热爱与自由:进入A-level课程的学习阶段,必修课只有两门:英语和数学,每个孩子可以选择三门课程,如果在第一阶段的学习中成绩优异者可以选择四门课程。这样的政策让孩子们有了充分的机会满足自己对中意的课程的选择。儿子选择了他最喜爱的生物,还有他最擅长的物理和化学,儿子因为第一阶段学习优异,有机会选择第四门课程,他开始选择了西洋音乐史,后来他考察学校的音乐设备后觉得太落后(钢琴太烂),于是放弃了。然后又考虑选择电脑课程,但希望学习编程,由于没有编程教学,所以也放弃了,我建议他选择心理学科,他担心考试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所以坚持不选,我也不再坚持。最后他决定放弃第四门课程的选择,理由是没有他热爱和擅长的课程了!
我一直坚信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也一直坚持扬长教育的理念,让孩子选择自己热爱的课程,让孩子选择自己擅长的课程,这是让孩子在学习课业中获得自尊、自信、认知自己能力的最佳途径,这样的选择也是孩子进行自我效能认知的过程:知道自己能够做好什么,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同时,这样的选择让孩子的学业优势与自己独特的智力结构相吻合,导致的结果是轻轻松松获得优异的学业成绩!儿子是理科脑袋,他的课程选择与他的智力结构和热爱很好地契合了,对于将来的学业成绩,我一点也不操心了!
理性与人文关怀:如何选择自己的课程,如何将自己的热爱与擅长同将来的职业生涯相结合,这是孩子们需要了解的。在第一个阶段的学习中,学生的选课重点放在了热爱上,而在A-level课程的选课中,学生的重点是课程与将来职业生涯的结合和课程与自己心仪大学的结合,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学校对孩子们倾注了爱的关怀,让我感受到了学校的人文关怀精神。这一点是我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学校没有感受到的。
儿子告诉我,在选课前,老师对他们做了几次讲座,讲解选课与自己将来心仪的职业和大学的关系,比如:如果你将来要想读法律,当律师,那么,就要选择心理、历史等课程,如果你将来要做精算师,那么商学是需要选择的课程,如果喜欢做基础科学的或者应用科学的,那么化学、物理、生物等是需要选择的课程,如果将来想做服装设计师,那么要选择艺术、心理等课程,这样就为将来进入大学学习喜欢的专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将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的第一步台阶。老师们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然后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将来的职业规划进行课程选择,这样的选择为学生对自己的将来有了初步的规划,同时也明确了自己这个阶段发展的目标,学生选择的喜欢和擅长的课程让学生能够充满激情地朝自己的目标努力,这个努力的方向并不局限与那所大学,而是扩展到将来的职业生涯,这样的努力建立在合理的课程学习上,让孩子们不会浪费自己的时间与精力,更不会厌恶学业。高中时期能够经历这种文化熏陶的孩子,价值观、眼界固然就不同了。在这一点上,传统的教育体制是无法企及的。
由于申请大学的成绩主要是A-level课程的第一年的学业成绩,所以儿子这一年的学业成绩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他是否能够如愿进入心仪的大学。在选择课程的时候,选择自己擅长的课程获得优异的成绩就很重要了,儿子在选择课程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这个问题,要获得“A加星”是他的目标,而这次选择的课程他自信全部都能够获得优异,这样他才有资格申请世界一流大学。这就是课业选择的现实。
职业规划是理想,获得一流大学申请的资格是现实,学校的做法让孩子们既有理想的目标,又脚踏实地的面对现实,这才是真正对孩子们负责的做法。这样真诚细致的人文关怀在传统教育体系中也是难以企及的。
个性化:A-level课程对孩子的挑战是很大的,儿子放弃了第四门课的选择,学校非常尊重孩子的意愿,没有一位老师来劝说儿子要抓紧机会学习,到是我自己觉得儿子放弃了一门课的机会有点可惜,我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儿子坚持他的想法,我与先生也就随他吧!在传统学校,老师都很一厢情愿地“为孩子好”,于是让孩子多学,多补课,朋友的初中儿子才放假,老师就把孩子补课的方式时间安排了,根本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样的老师看起来的确是“为了孩子好”,而孩子的感受到的是“不被尊重”,有时候我们成人在对孩子做什么的时候,要思考一下我们的做法给孩子带来了什么!
儿子的年级数学课分快慢班上课,按照数学成绩来分,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分层教学,同样一本数学书,教师会安排星级水平的孩子和非星级水平的孩子学时不同,星级水平的孩子可能20个学时就完成,非星级的孩子可能被安排30个学时完成,学校对每个学生负责,并不会让学生感觉到被歧视。我认为这才是因材施教政策的落实!
学校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安排“自主课”,“自主课”这个名称是我自己取的,就是自己做主的课,学生在自己做主的这节课里,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其实就是这个学生自己的自习课。学校根据每个学生的课时安排(由于选课不同,每个学生的学时可能不同)和学习成绩来安排这个学生的“自主课”,儿子的自主课每周有8节,他笑欢了,这8节课可以自由安排自己,比如做作业或者到图书馆看书或者为申请大学做一些资料准备。这样个性化的管理方式也让孩子学习管理自己的自由时间,学校给了孩子学习自我管理的机会,这是非常难得的。
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很难体现这样的个性化,学生很难在高中时期获得自我管理的机会,因此而失去学习自我管理的机会。所以,有一些传统教育体系毕业后出国求学的孩子,很难适应西方的教育模式,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没有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就不知道该干什么,没有老师的安排,学生就无所适从!
同样是高中时期的教育,与传统教育体系相比,这所学校的孩子们眼界更宽,接触的学科更广,传统教育体系的高中孩子在忙于做题应对高考的时候,这所学校的孩子们在思考自己的人生,在培养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在行使自己选择人生的权利,在学习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他们内心有梦想,现实中有老师和父母帮助自己向梦想一步一步走近,他们内心有希望,充满着对未来——“进入自己期望的大学,成为自己期望的的那个人”的信心,我感觉到儿子正是这样一种状态!
我们的教育要怎样才能够更好的符合孩子们的心灵和发展需要,常常听到“教育改革”的呼声,改来改去,越来越离孩子的发展需求远了,于是教育的内在精神丧失,剩下的只是躯壳——考试、竞赛、为了加分的专长培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