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周善来
周善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0,889
  • 关注人气:18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年榆树

(2008-09-23 18:22:51)
标签:

散文

原创

榆树

感悟

生命

分类: 散文天地

百年榆树

http://epaper.sqdaily.com/sqwb/html/2008-09/23/content_39862.htm 

百年榆树 

                      文/周善来

 

    很早就想写一写这棵榆树,可一直没有动笔。

    这棵树已经存在很久了,没有人知道它的实际年龄。当年幼的我们好奇地问起榆树的年龄,连村里的爷爷奶奶也是一味摇头。这样推算起来,这棵榆树应该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它的主杆很粗,大约要两个人才能合抱过来;主杆看上去并不高,还不到2米,周围有几个突起的“树疙瘩”,攀援时可当作“脚梯”,利用它们可以轻易地爬到离地面最近的一根枝杈上去。

    村前的这棵榆树枝繁叶茂、枝杆遒劲,始终焕发勃勃生机。在骄阳似火的夏季,郁郁葱葱的枝叶犹如一把硕大无朋的巨伞,罩下了一大片浓荫。多年前,还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到了盛夏季节,这里就成了最适宜的纳凉场所。在田里劳作的村民们纷纷来到树下乘凉。手拿一把蒲扇,喝上一杯浓茶,讲上几段笑话,一身的疲劳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每次看到这棵榆树,就会想起童年的美好时光。

    孩提时代,这棵榆树曾是我们玩耍的乐园。我们曾经沿着从主杆延伸出去的枝杈,比谁攀得最远最高;我们曾经坐在那些低矮且不会折断的枝杈上,悠闲地荡起“秋千”;有一根树干的枝梢离地面不到2米,从主杆到枝梢正好形成了长长的“圆弧”,我们就把它想象成幼儿园里的“滑梯”,从主杆开始敏捷地向上攀援,到了枝梢处再轻松地跳下去。霎时间,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空旷的原野上四处飘荡、回响。

    改革开放前,一些经济困难的家庭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为了节省粮食,他们就吃采集来的榆叶。在三年自然灾害中,这棵榆树曾立下大功:因为缺粮,村里人曾经多次采集它的叶子来充饥。以至于多年以后的今天,村里人还保留着吃榆叶饼的习俗。印象当中的榆叶饼香香脆脆的,味道不错。

    这棵榆树还有很多特别之处,说起来甚至有些恐怖。

    这棵榆树的下面据说是一个坟茔,西面还有两个坟茔,自东向西并排分布,都是村里周姓人家的祖坟。关于这三个坟茔主人的身世一直是个谜,就连周氏家族的后人也无从知晓。据推测,坟茔里面的棺木可能是用榆树制成的,也许是坟茔主人九泉之下还透着灵气,榆木发芽生根了,从坟茔上又长出了小榆树,天长日久便长成了参天大树。原来每一处坟茔上都长着一棵榆树。西面的两棵榆树主杆很高,整个树冠却并不大。高高的枝杆也是西面两棵榆树最终没有留存下来的根本原因:在恶劣的雷雨天气里,它们先后被雷电拦腰劈断。而东面现存的这棵榆树主杆最粗,整个树冠并不高,分枝都向四面生长,占地面积足有三百平方米。因为树冠较矮而逃过数劫,最终幸运地保存至今。

    如今,只有这一棵榆树巍然屹立在村口,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有了这样的坎坷经历,全村人都对它格外珍视,希望雷电不会给它带来威胁。

    每次回家,我都要抬眼看一看这棵榆树。每次见到它,心中都会油然升起一种莫名的情感——

    这位安详稳重的世纪老人,躲过电打雷劈,历经百年沧桑,以它的凝重与深邃,默默地守护着这一方故土,守护着柴米河畔的这个自然村落,寒来暑往,风雨无阻;村人心目中的这棵“神树”,用它的自信和执着,忠实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庇佑着这一方生灵,矢志不渝,令人敬畏!

    在人们的潜意识里,百年榆树不仅仅是一棵参天大树,也是“镇村之宝”,更是全村人的骄傲与自豪!

   (注:此博文发表于2008年9月23日《宿迁晚报》品读人文.梧桐巷副刊以及2009年第1期《翰林》杂志)

百年榆树

百年榆树

百年榆树


 爱读爱看首页>报纸电子版首页> 宿迁晚报 > 2008-09-23 > 品读人文·梧桐巷 > 正文

百年榆树

■周善来
  村前的这棵榆树枝繁叶茂、枝杆遒劲,始终焕发勃勃生机。在骄阳似火的夏季,郁郁葱葱的枝叶犹如一把硕大无朋的巨伞,罩下了一大片浓荫。多年前,还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空调。到了盛夏季节,这里就成了最适宜的纳凉场所。在田里劳作的村民们纷纷来到树下乘凉。手拿一把蒲扇,喝上一杯浓茶,讲上几段笑话,一身的疲劳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每次看到这棵榆树,就会想起童年的美好时光。

 

  孩提时代,这棵榆树曾是我们玩耍的乐园。我们曾经沿着从主干延伸出去的枝杈,比谁攀得最远最高;我们曾经坐在那些低矮且不会折断的枝杈上,悠闲地荡起“秋千”;有一根树干的枝梢离地面不到2米,从主干到枝梢正好形成了长长的“圆弧”,我们就把它想象成幼儿园里的“滑梯”,从主干开始敏捷地向上攀援,到了枝梢处再轻松地跳下去。霎时间,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空旷的原野上四处飘荡、回响。

 

  改革开放前,一些经济困难的家庭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为了节省粮食,他们就吃采集来的榆叶。在三年自然灾害中,这棵榆树曾立下大功:因为缺粮,村里人曾经多次采集它的叶子来充饥。以至于多年以后的今天,村里人还保留着吃榆叶饼的习俗。印象当中的榆叶饼香香脆脆的,味道不错。

 

  这棵榆树还有很多特别之处,说起来甚至有些恐怖。

 

  这棵榆树的下面据说是一个坟茔,西面还有两个坟茔,自东向西并排分布,都是村里周姓人家的祖坟。关于这三个坟茔主人的身世一直是个谜,就连周氏家族的后人也无从知晓。据推测,坟茔里面的棺木可能是用榆树制成的,也许是坟茔主人九泉之下还透着灵气,榆木发芽生根了,从坟茔上又长出了小榆树,天长日久便长成了参天大树。原来每一处坟茔上都长着一棵榆树。西面的两棵榆树主干很高,整个树冠却并不大。高高的枝干也是西面两棵榆树最终没有留存下来的根本原因:在恶劣的雷雨天气里,它们先后被雷电拦腰劈断。而东面现存的这棵榆树主干最粗,整个树冠并不高,因为分枝都向四面生长,占地面积足有三百平方米。因为树冠较矮而逃过数劫,最终幸运地保存至今。

 

  如今,只有这一棵榆树巍然屹立在村口,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这位安详稳重的世纪老人,躲过电打雷劈,历经百年沧桑,以它的凝重与深邃,默默地守护着这一方故土,守护着柴米河畔的这个自然村落,寒来暑往,风雨无阻;村人心目中的这棵“神树”,用它的自信和执着,忠实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庇佑着这一方生灵。  

《翰林》文学杂志2009年第一期目录

开卷有益

自己的房间                   仲利民01

新锐作家

牛郎织女新传                 魏益永04

小说方阵

小山开店                     孔德鹏 07

菊殇                         侍孝武11

雨中的百合花                 苏琳琳12

圈套                         胡玲玲13

解脱                         陈兆安13

捣蛋                         郑玉超15

O的故事                      姚  伟15

精品文苑

苍茫云海间                     陈  平16

穿过一树阳光                   刘翠领17

端午情思                       叶敬芹18

百年榆树                       周善来19

水漫泗州城                     陈先兰20

雕塑泗阳                       张荣超21

婺源,我梦中的江南             若  烟22

童年趣事                       史运东22

祈盼                           胡继云23

一棵树                         王  东24

篱笆                           李君山25

呼唤自己                       孟祥宁25

书法与人生                     王玉卫26

时代吟者

七子之歌                        朱   颖27

农村印象                        申时练30

邢永贵诗四首                    邢永贵30

苏北(组诗选二)                黑   马32

琥珀蝴蝶                        王斯亮32

刘雪儿诗三首                    刘雪儿33

一组网友和唱                    苗诗刚34

心雨                            王小娟34

纪念汶川5.12专栏

我是一片云                       胡春梅35

孩子,祝你生日快乐               范德波37

512.怀念.爱(组诗选三)           许   仲37

信念,折不断的翅膀               化明中39

学会坚强                         肖聪聪39 

文学少年

走近易安                         田   岚40

坚守                             张玉琪41

童年.黄色.蝴蝶                   李   云41

再也追不回的过往                 陈小彤42

梦的点滴                         陈   杨42

走进纳兰                         葛蔚宁43

风决定了蒲公英的方向             唐    闰44

我和我爸的故事                   胡    越44

苹果皮也甜                       谢    静45

征文选登

农家人的幸福生活                  韩成杰46

祖国是一匹奔跑的马                向笔群47

祖国,我听听你的心跳              单克锋48

读黄昏                            刘永福49

难忘的一幕                        王中鉴50

十月的颂歌                        陈玉云51

祖国生日颂                        吴   坚52

文艺评论

妍冠百花更芬芳                     李  跃53

读范金华的散文                     冰  片54

文艺繁荣不可缺失文艺评论队伍       赵镒生55

编读往来

何谓好的文学作品等                       58

《翰林》编委(部分)座谈记录(摘要)     58

创作园地

如何区别小说与故事的写法            刘海涛60

不文学的写作章彦文61

宿豫区残联精心打造残疾人文艺作品    陈兆安61

人物专访

脚踏实地的实干家                    沙俊依62


我的首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秋思(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