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民族英雄”
----《郑成功》教后感
“民族英雄”的话题很早就被人关注,对“民族英雄”的判断与界定也一度成为专家、学者议论的焦点。
只要是英雄,人们都十分敬仰;提到英雄,人们也会赞不绝口。
同样,人们对“民族英雄”也是十分崇拜和敬仰的。
《郑成功》是六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里面的一篇课文。课文在开头便指出,郑成功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荷兰侵略者凭借强大的海上力量霸占了台湾,在台湾搞殖民统治,残酷地奴役台湾人民。看到侵略者如此猖狂,郑成功暗暗下定决心要收复台湾。他在福建训练海军,广积粮草,厉兵秣马等待时机。在经过了精心准备之后,郑成功的军队开始出征了。荷兰侵略者凭借大炮和坚固的铁甲舰企图负隅顽抗,可是在英勇的郑军官兵面前,大炮失去了威力,郑军官兵把敌人团团包围,敌人只得缴械投降。郑成功顺利收复了台湾,赶走了荷兰侵略者。在收复台湾以后,郑成功又着手建设台湾,课文提到他在台湾做了两件事:一是发展生产;二是兴办教育。
郑成功收复台湾,赶走了外国入侵者,他是台湾人民的救星;郑成功建设台湾,为台湾人民谋福祉,为台湾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真不愧为“民族英雄”。
郑成功是明清之际的一位杰出军事家,郑成功的铁人军曾经让清军闻风丧胆。
关于郑成功的生平,教参上介绍得比较详细,这里就不再多言。

这里要指出的是,教参上对英雄和“民族英雄”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了两者的区别。教参对“民族英雄”的是这样定义的:只有像郑成功那样抵抗外国入侵者,才能称得上“民族英雄”。这也是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强调的一个知识点。
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就郑成功这位“民族英雄”又进行了课外知识拓展延伸的训练。
在讲了英雄和民族英雄的区别之后,我问学生:“公安干警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不受损失,与凶恶的歹徒作殊死搏斗,最终将歹徒制服。公安干警能称作‘民族英雄’吗?”
学生们都说:“不能。”
我说:“这属于民族内部的矛盾斗争,不能称公安干警为‘民族英雄’。”
我接着问:“同学们都看过《水浒传》,‘梁山好汉’能称为‘民族英雄’吗?”
同学们一起说:“不能。”
我问:“为什么?”
一个同学说:“‘梁山好汉’只能称为英雄,比如武松我们叫他‘打虎英雄’,却不能称他为‘民族英雄’,因为他们不是抵抗外国入侵。”
我当即表扬了他:“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梁山好汉们或因不满官府欺诈,或因人命官司而被逼上梁山,他们聚众起义,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帜去劫富济贫,与朝廷对抗,这些都是民族内部的斗争。所以不能称他们为‘民族英雄’。”
我继续提问:“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哪些人能称得上‘民族英雄’呢?”
同学们在经过了短暂的思考以后,纷纷举手发言。
一个同学说:“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称得上‘民族英雄’”。
虽然最近有人在博客上写文章认为:“林则徐不仅是导致满清王朝最终覆灭的第一个罪人,更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但是作为满清王朝的钦差大人,林则徐在外国列强面前能够挺直腰杆销毁鸦片,而不是像李鸿章那样卖国求荣,称得上‘民族英雄’。
我想了想,于是肯定了这位同学的答案:“林则徐的确是中国人崇拜的‘民族英雄’。”
另一个同学说:“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伟人也是民族英雄。因为他们曾指挥部队跟日本鬼子打过仗。”
我稍作思考,又给予了肯定:“对,他们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了新中国,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称得上‘民族英雄’。”
接着,又一个同学发言:“抗金英雄岳飞也称得上‘民族英雄’。”
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些人认为岳飞是典型的民族英雄;而有的人却认为不应把岳飞称为民族英雄。两者都有一定的道理。
从当时的角度来说,北宋地处中原地区,代表中国,宋朝跟金国、辽国作战,可以说岳飞是在抵抗外敌入侵,也就是民族英雄;可是历史上的金国、辽国、蒙古如今都属于中国,宋朝与金、辽的战争只能算是民族内部的斗争,说岳飞是民族英雄还须商椎。所以有人指出,从维护祖国统一的角度来看,不应强调岳飞是‘民族英雄’。
可是学生思考问题不会如此复杂,更何况这还是个有争议的问题,还没有得出定论。
所以我觉得应该肯定学生的回答。
我说:“对,岳飞也是‘民族英雄’。”

课后我想,有些教材的确把岳飞当作典型的民族英雄,这样讲也不会错。作为教师,上课时只能因势利导,没有必要向学生作过深的阐述,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讨论这一问题。
语文教学其实就是如此,灵活性的知识太多。在当今知识不断更新的年代,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备课时不可能把所有的情况都设想到,所以要注重课堂的生成,处理好生成和预设的关系。
现代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能灵活机动的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绝不能信奉教条主义,去死教书、教死书。(图片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