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看待股市暴跌中的许多困惑?

(2008-01-31 22:55:27)
标签:

理财消费

股市评论

证券理财

经济时评

财经

分类: 财经评论
 
          如何看待股市暴跌中的许多困惑?
               --股市的暴跌不需要理由
      今天,沪综指开于4408.02点,收报4383.39点,下跌34.46点,跌幅0.78%,成交额761.89亿元,全天振幅2.69%;深成指今开盘16117.05点,收报15857.71点,下跌270点,跌幅1.67%,成交额373.91亿元,全天振幅2.43%。沪指最终失守年线。两市成交量继续呈现萎缩。
   应该讲,股市的黑色星期一就是许多人没有预料到的,许多人认为本周应该是一个红色狂潮,为2008年的春节增添一点喜色,为过年的人们带来一点快乐。但是股市就是这么无情,市场经济的残酷和股市的变幻莫测就是这样折磨中国许多善良可爱的股民。
   股市周一暴跌340(沪市)多点,跌幅超过7%以上,是进入2008年之后的第二次暴跌(上次跌幅也是超过7%),在一个月内如此大幅度的暴跌确实对股民脆弱的神经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到今天,沪指最终没有能够在中石油的反弹中再次守住年线,也让股市更加多了一丝寒意。股市真的回到了熊市了吗?这么股市暴跌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2008年元月份的股市可谓惊心动魄,首个交易日喜迎开门红收于5272.81点之后,股市就开始萎靡不振,从1月15日开始,沪指开始接连跌破众多均线的支撑,并于昨日击穿年线,创出本轮调整行情以来的新低4330.70点,短短的一个月,沪指急泄近千点,成交量极度萎缩。
    中国的股市怎么了,为什么许多专家学者的预言和分析都成了苦涩的“笑谈”,是这些经济专家水平低还是中国的股市太有特色,还是世界经济变化太快,让人们的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总之,就是中国的股民不明白,看不懂,资金的流动性过剩现在解决了吗?如果现在资金流动性已经解决,央行为什么还维持那么高的准备金率,难到现在的中国的外汇储备和出口创汇减少了吗?虽然我国的出口创汇增幅减少,但是贸易顺差仍然维持在高水平,中国的经济虽然不断的进行调整,但是仍然维持在高速增长,经济还是维持在过热的边缘,中央要求“又好又快”的发展,“好”没有见效,“快”仍然维持。通货膨胀已经由预期向现实转变,老百姓购买资产的欲望仍然很强烈,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不断攀升,垄断性企业的利润仍然在高速的增长,这些因素在进入2008年以后并没有得到改变。美国的经济目前确实存在了问题,周边股市受到了许多冲击,可是中国股市在高速度增长时,外国的股市并没有“疯狂”,而中国股市低迷时,外国也没有停止增长,中国股市的自有特性在2008年政策上并没有改变,不应该在2008年中国的股市变成美国人打喷嚏中国人感冒。
   所以,进入2008年中国的股市突然进入暴跌不应该是正常的事情,这次暴跌不是管理层的政策打压,虽然管理层不希望股市出现泡沫,但是在4500左右的点位是管理层认可,政府的高层也预测2008年中国的股市是慢牛,央行的高层也预测2008年股市的合理点位为4500-6000点,说明他们并不认为现在的点位不可以接受,政府也不想把股市打回熊市,因为对政府并没有太多的好处,另外就是经济发展的支撑2008年也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并不小,维持高速发展并不困难,南方的雪灾受到的经济损失不少,但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仍然有限,说雪灾造成了股灾更是牵强。
    那么,决定这次暴跌因素只能是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而掌握这场供求的是机构投资者,他们的抛售则是造成元月份暴跌的主要动力,散户不可能掀起来这么剧烈的暴跌狂潮,机构为什么要让股价一跌再跌,这个谁也不知道,但是他们想在股市中赚钱的欲望不会改变,股市狂跌他们也不会赚到利润,现在机构投资者也只能是积聚力量,只有大盘反攻时候才是他们可能收获的时节。
    普通的股民现在能够做的只是等待,而且要静心的等待,散户左右不了大盘,但是也不能让大盘抛弃,如果现在耐不住寂寞,可能正中了机构投资者的圈套,大盘再跌并不影响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也不影响上市公司分红的多少,获得分红收益也是投资股市的目的之一。所以,不要被股市的暴跌吓着,看不懂的事情就不看,想不通的事情就不要再想,选好自己的投资股票和算好自己股票的投资收益对股民来讲是最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