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媒体报道,“中国医院协会会长曹荣桂指出,全国
90%的县级医院负债经营,平均每家负债超过2600万元,这些负债大部分要通过收取患者的医疗费用来偿还,从而直接推动了医药费用的过快上涨”。曹会长的话看起来没问题,其实真看问题的本质就非常可怕。
我们可以顺着这个报道,来追问县级医院为什么会负债呢?其实很简单,一、中央财政加大对县级医院基础设施的转移支付,由于地方财政吃紧,配套资金不能到位,医院只好贷款。由于大部分医院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都追求大,建设的住院大楼、门诊楼大都是十几层,规模一流,费用巨大,贷款巨大;二、基础设施建设好后,环境改善了,县医院就开始追求着大型诊疗设备的配备,大都会喊着要突破2005年卫生部实施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对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许可的审批限制,追求磁共振、DSA、LA等大型设备,这些大型设备也要数千万的钱来采购,然后各县医院继续贷款,负债进一步加剧;三、大楼、大型设备建成、购买后,医院诊疗的固定成本大幅增长,要想把钱赚回来还掉医院贷款,由于价格部门的控制,对诊疗服务加价暂时还不可能,但增加服务的数量是有无限可能,因此患者负担加剧。
那如何看待这三个问题呢?我觉得没必要完全否决县医院冲三甲医院的想法,但有必要思考的是:一、中央财政配套要结合实际,尽量不一刀切,地方配套资金要到位,否则问题还会加剧;二是大楼、设备不是不可以建设和购买,但是建设的标准与配备标准要考虑当地卫生服务的现状与需求预测,要切合实际,切勿一刀切奔三甲;三是县医院定位要清晰,纽带与枢纽作用,是当地的龙头,这个协作机制如何建立与完善,政府必须尽快思考,并出台可行的方案。否则,在我国大部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还比较落后、卫生事业刚转型的阶段,县医院都奔三甲了,还是不切实际的,必然会进一步加剧我国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