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极强的专业性决定了医务人员诊疗过程的较大的自主性,因而,常规的产品质量管理方式如制度管理、规范化控制,在医疗质量管理方面就显得苍白无力。曾经有家省人民医院向卫生部医院管理年活动督查组吹嘘,他们一年内制定了两百多项医疗管理制度。我认为,不管这是否是事实,都不能证明他们的医疗质量管理很棒。相反,这正说明了该医院为了应付检查而仓促建立数百制度。或许他们一些医务人员连十三项核心医疗制度名称都答不出来。医疗质量管理的重心在科室,医疗质控行政人员对医疗质量管理总是隔着肚皮,难以抓到内涵。科室应成为本专科医疗质量的捍卫者,持续提升医疗质量
另外,医疗质量涉及人的生命健康,打错针、吃错药、做错手术,都是很难弥补的,甚至是无法挽回的。而普通产品质量缺陷是可以通过修补、更换、退货等手段来弥补的。医疗的对象是有情感的人,而不单是疾病。医疗过程是医方与患方共同合作的过程。医方问诊,需要患者诚实的回答;医方医嘱,需要患者如实的遵守。医患双方任何一方不协作,都会引起莫大的医疗风险。而良好的医患协作又来自双方共抗疾病的共同目标,来自于双方有效的沟通。医方没必要把患方当作父母,但有必要在医患双方互尊、互信的关系构建中,付出更大的努力!
近年来,医疗质量管理成了我国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卫生部掀起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治理商业贿赂活动、医院安全年活动等接连展开,直指医疗质量建设。这种自上而下地抓医院医疗内涵的活动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相反,在当前的医疗卫生大环境下,医疗界不少人士以“想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想为医院立牌坊,又要医院做婊子”等讽刺这类活动的不可行性。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医院等级评审,侧重于医院床位数量、专科完善、设备齐全等规模性的评价。为了提升医院等级,各类医院大肆扩张规模,加上以药养医政策的导向,患者口袋急剧被掏空,医疗费用快速上升,医疗质量、医疗内涵建设越来越边缘化。在问题积聚多年后,政府再靠行政式命令来搞各类运动敲打医疗质量建设,明显是力不从心,效果有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