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陈本好先生的博客上看到一篇题目为《英语,中国人永远的痛》的文章。在开篇段落,陈先生就写到“英语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升学,得考英语;评职称,得考英语;想当公务员,还得考英语。在官僚机构的操纵下,英语几乎成为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说句实在话,不管你是否承认,英语的确无处不在。对于那些追求进步的人来说,英语就更显得非常重要。我想起了自己学习英语历程。总的来说,非常不成功,不过还没有失败到考不进大学或者通不过大学毕业的地步。但哑巴英语的实质却让自己苦不堪言。
我初中一年级开始学习26个字母,那年十二岁。还没有学习音标就学习了一些单词。记不住发音,就只好找母语汉语来帮忙。在我的记忆里,找汉语帮忙单词记发音的小同学还不少。尽管十五年过去了,当时一些单词的奇怪发言依然印象深刻,比如,把student读成“撕牛肉炖着吃”;把money读成“骂你”;把
eye读成“阿姨”;把 book读成“不渴”;把“what is your
name?”读成“我吃药奶母?”。尽管老师不断纠正,可无论如何,就是搞不清楚该如何调整发音。或许现在看来这些发音非常可笑,当时却一点都不奇怪。
在这种可悲的基础上,我开始了英语学习的历程。农村谈不上英语师资,唯一的教学方式就是背诵课文,而到镇里读高中,老师终止了背诵的教学方式。加上自己始终是一个学习不扎实、自律性不强的男孩,英语简直落到被抛弃的境地。直到高考落败,复读再败才激起学习的动力与热情,英语有了小小的转折。进了大学,大二才有资格报考英语四级考试,竟然鬼使神差地过了,考分是62分。那几年常以英语四级多考了两分而自娱自乐。不幸的是,在大学期间,英语六级考了五次均未能通过。
参加工作后,明显感受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英语不单单是升学、职称等的需要,更是接待国际友人、开拓专业知识面、开展学术研究、获取外界最新信息等方面不可缺少的语言工具。在这些方面,我遇到不少的尴尬与无奈。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不精通英语人的确是够落伍的了。即使不说精通英语,至少要具备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很明显,我这方面有差距,必须补上,而且要尽快地补、恶补才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