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管理的实践中,面对日益高涨的医疗费用,防止过度医疗,是世界各国医院都在想尽办法解决的问题。世界各国出现了多种抑制医疗费用的方法,如按病例计酬、总额预算、按人计酬等。但不管是哪种方法,合理抑制费用的增长与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都是相辅相成的,而临床路径则是实现该目标的有效途径。
刚刚用“临床路径”一词在百度搜索,搜出302,000条相关信息,在谷哥搜索上,是199,000条。而在1996年,临床路径才引入我国,但相关应用信息直到2001年才有陆续报道,而2003年报道才陆续增多。遗憾的是,如今,大都处于普及宣传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探讨对临床路径的认识和组织实施对策的阶段,应用及经验总结涉及面窄、深度不够,仅限于实施过程的结果分析和经验总结,对未来临床路径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探讨的不全面。由于政府的倡导,这两年临床路径再度热了起来,但距离临床路径的全面推广与普及应该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人均医疗费用为80美元,到了80年代,上涨到1710美元,增加了20多倍。为了遏制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趋势,提高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美国政府以法律的形式,从1983年开始实行了以疾病诊断相关分类为付款基础的定额预付款制(简称:DRG—PPS),尝试探索一种既不影响医疗质量,又可以降低医疗成本的管理办法。公认最早采用临床路径概念并在临床应用的是美国波士顿新英格兰医疗中心。1985年,该中心的Karen
Zander和他的助手选择了DRG中的部分病种,制定了以护理为主的临床路径服务计划,既缩短了平均住院日和降低了医疗费用,又达到了预期治疗效果。该模式提出后受到了美国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并逐步得以广泛应用。此后,人们将此种单病种质量和成本管理的诊疗标准化模式称之为——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s)。
近些年来,临床路径在美国、欧洲以及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如英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的医院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美国,至今已有60%的医院应用了临床路径。1996年,我国台湾新竹医院实施了6条“临床标准治疗途径”,是台湾实施临床路径的先锋。1998年,华西医院在大陆率先引入临床路径,2005年,该院在6个科室、33个病种/手术中实施临床路径。其后,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301医院、北京大学三院、北京安贞医院、湖南省儿童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等也相继开展临床路径,病种也不局限于外科手术,而是从外科向内科,从急性病向慢性病,从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从单纯临床管理向医院医疗管理、护理管理和药学及经营费用管理扩张。(节选自《医院质量管理》,陈绍福编著)当前,临床路径多选择适用于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种。
由于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还不健全与完善,还没有对病种诊疗费用进行严格的规范与控制,也没有标准的DRGs和临床指南等开发临床路径的必备条件。再加上很多医院管理者管理水平不高、管理理念落后及医院经营利益的驱动,临床路径在国内的全面推广还是很困难的。在一些医院,临床路径甚至成了医院的形象工程,不管方法对不对,效果好不好,就请一帮煤体来做宣传报道。临床路径能否在临床全面铺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