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诗人一缕禅
刘再复
一九九九年潘郁琦的第一部诗集“今生的图腾”出版前夕,出版社寄来清样,请我写段二、三百字的“评语”,也算是推荐语。我因为在这之前就读过郁琦的诗,便欣然答应。读了样稿,便写了以下一段诗话:
“与潘郁琦大约同龄的诗人们,几乎都在追求现代手法,而潘郁琦则不逐时尚。她像一脉清溪,潺潺流淌如是清醇的古典的情韵。这种韵味既来自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节奏和优雅形式,也来自诗人本身豪放与婉约兼而有之的气质。这种气质使潘郁琦的诗不仅有个人与家园悲欢离合的咏叹,而且有大历史沧桑的苍凉感与高洁的忧伤,我尤其喜欢后者。”
诗集出版之后,我才发觉,给她的诗集写“评语”的竟是台湾当代最重要的四位诗人:痖弦、洛夫、郑愁予、余光中。更让我惊讶的是,这四位诗人的评语和我的评语,虽然表述的语言有所差别,但都不约而同地发现郁琦诗的两个特点,(一)古典情致即“古典情怀”(余光中语)、“古典哀怨”(洛夫语)、“古典语汇”(郑愁予语)、“长期涵泳中国古典诗词后新语言的重铸”(痖弦语)。(二)、“能婉能豪”(痖弦语)、“伤感又执着”(郑愁予语)、“凄清而深沈”(洛夫语),既有“十七蝉”的凄美,又兼有“夜行关山渡”的中国侠气(余光中)。读了四位的“诗话”,我暗自高兴自己的审美眼睛不会离诗人太远,也为郁琦高兴:这位低调生活、低调写作的歌者,其出自心灵的歌哭,终于没有被大时代的喧嚣所淹没,她的低吟简唱,将走向更多人的情感深处。
读了封面上的“评语”,又读愁予兄为“今生的图腾”所作的序。这篇序文写得真好,一开篇就点破郁琦诗精神内涵的要津,愁予兄称之为“思维理数”,“她诗中早就有了一种彷佛是来自童年,甚至是来自前世的风雅修养,遽而发为诗篇,已饱函文学素质,典律兼备,思想成熟……‘前世’也正是细读此集前三辑的切入点”。今天郁琦请我作序,我又想起这句话,并想生发这一论点。
我本来是很喜欢新诗的,中学、大学读书期间也喜欢写诗,但后来慢慢疏远大陆的诗歌,尤其是“朦胧诗”之前的大陆诗。这原因大约是它太不符合我的审美向往与文学界定。我觉得文学最重要的是三个大要素:心灵、想象力、审美形式。而大陆诗太“社会”(甚至太政治),缺乏个体出自心灵的诉说,又太唯物,缺少想象空间;最后又不“审美”,缺少新鲜、精致的个体经验语言。从这种语境中走出来,读到台湾的痖弦、洛夫、愁予等家的诗就心向往之,而读郁琦的诗,也自然地感受到我的三要素。这不是光验的评论,而是其诗意让我首先产生灵魂共振,让我听到她独具的心声;其次,她的语言精致而古雅,大陆不乏慷慨豪放之诗,就缺古雅之诗,我相信“古雅”二字大约可以捕捉住郁琦诗的风格。她诗中的精品是古雅而精致自然的诗,有些太雅而让人感到有点“隔”的诗则另当别论。各种文学类型中,对诗的语言要求应当特别高,诗人的语言意识也应当特别强,其功夫是意识强而表述又很自然,毫无“腔调”的痕迹,包括没有“文艺腔”的痕迹。这就是说,郁琦诗有自己的审美形式,有属于“精品”的好诗。最后一点是“想象力”。愁予兄所说的“切入口”,实际上是想象空间之门。郁琦诗的主体空间是三维的,即“前世”、“今世”、不唯物,而且通过“佛”总是在寻找、在“觉悟”、在“期许”、在“驰骋”、在“憧憬”。驰骋于古和今、驰骋于此岸与彼岸,驰骋于生命三维的茫茫岁月和无尽空间。她面对的是大宇宙,而内心又是一个小宇宙,至少是三维小宇宙。所以可把郁琦定位为三维诗人。
翻阅新诗集,随手拈来一些诗句,都可见到郁琦的广阔空间:在伤口的痛里/仰望着我们共有的星空/和那烛火串联的/过去与未来(“当蜡烛燃起”)“把昨日陈茶/饮尽/呼唤/就成了另一个生涯的章节/另一个/兰花写着馨香的/段落”(《犹余茶香》)。郁琦诗中的历史感、沧茫感、漂泊感、痴梦感,都来自她的三度时空。郁琦真有本事,她笔下哪怕是一场雪,一只蝶,一片芙蓉,一首歌谣,一叶扁舟,一声蛙鸣,都变成拥有过去、当下和未来的立体意象。“冷寒多少个秋/水枯之后/一盏盏星子重新在我瞳中/流淌成/寤寐了千年的夜/许是千年吧?/宫中的丝竹/犹自回荡你的呼唤/廊前一缕清风/尽是回音扣锁的/芙蓉
芙蓉……”(《再唤芙蓉》)这是芙蓉的千年意象;再看雪的意象:“平芜近处/声声轻唤/却是失约了/在那一世的岸边/芦苇/飞霜/沈鱼/衔雪/随舟子的蓑笠/泛游/月白的长卷/以及我尚未着色的/记忆//画轴里/雪是世世代代的/回忆了/窗前/我却在雪中/听得/无声无痕的/几世屐印//”(《雪悸》)是千年万岁的雪,又是青春年少的雪,又是预告未来的雪。这是雪,还有烛火与歌谣,火光与曲子,竟也是积绽着跌宕的历史和负载着共有的关于明天的梦想:烛火再次燃起/
夜深如昨/我们在清冷中/ 挽起跌宕的岁月/缓缓走过/
大地/曾经签下生命的盟誓/
举目遥向/积累的/那一片璀璨/那一叶载着歌声的小舟/在回眸探月的时候/
多重轻巧足音/依然在烛火中/相候/ 今夕/这一城不寐的/灯焰/星辉/为你/谱成不老的歌谣/
天际/有一种绵延/空谷传着回响/是一曲/我们共有的/明天//不能再一一列举了。仅此数例,就可知道郁琦是如何以柔性的歌声去打开时空的通道,又如何善于把沉重的情思插上轻盈的羽翼,而漂游于古往今来的岁月头顶之上。
郁琦的这一新集子,是近二、三年的诗,与“今生的图腾”相比,似乎对世事有更多的超越。郁琦好像是个故国情怀很重的人,因此在“图腾”中,其前世之维,也带着对故国的沧桑思索之重,而在此集子中,她似乎放下了,似乎找到另一番天地。在“望日天尽头”的第三节,她如是宣告:
而我
不再回首神州大地的重荷
披发于冷冷未醒的
咸涩风中
奔赴
大海上初醒的
光束
读了此诗,会觉得郁琦更像妙玉(“红楼梦”中的人物)似的“槛外人”。在拢翠庵中又有所悟,也难怪她要给集子命名为“一缕禅”:“将钟声夹入/合十的掌中/回向/每一片荡漾”。但郁琦毕竟不是妙玉,她没有妙玉的冷气和清高的姿态,她依然拥抱人间,依然以悲悯之情面对苦难与不幸,依然牵挂那些生生死死在线挣扎的生命。集中有许多便是安慰受难心灵的诗,歌咏奉献的诗,她以“槛外人”的超拔情思作着槛内人应作的事,而以出世的态度作入世的事业,并发现这些事业中蕴含着绵绵诗意。正是这样,她的清脱之诗,竟有许多温暖,也因此,她的诗打动过许多人的心,台湾的朋友告诉我,竟有些听她朗诵的读者一起歌哭。
一九九七年郁琦在纽约“明报”担任副刊编者期间,因稿件往来,与她结识。十年来,见她作为诗人,倒真像诗人,不汲汲于功名,不营营于功利,只生活在自己构筑的诗国中。也许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我总是把诗作品与诗人主体链接在一起,甚至要求诗人首先应是“人诗”───挣脱世俗锁炼的“人诗”。基于此,我才书写这一序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