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了歌》与大乘止观哲学

(2009-02-28 06:48:52)
标签:

红楼梦

文化

分类: 中国古代文化与古典文学

《好了歌》与大乘止观哲学

 

    剑梅:你说《好了歌》具有多重意蕴,多重暗示。把“好”字读作女子(女+子=好),《好了歌》便是女子的挽歌,诗意生命的挽歌。此时,《好了歌》是悲剧之歌。但“好”也可解释为“色”,而“了”则是“空”,世人都为金银娇妻争得头破血流,到头来还是骷髅一具,化入“土馒头”中,此时《好了歌》则可解为色空之歌,喜剧之歌。你有时还读作生死歌,宴席歌,千里搭长棚的宴席终有一散,也是再好总有一了;人生再辉煌腾达,哪怕身为帝王将相,也终究难免一死。最近你所写下的“悟语”,又把“好”与“了”做出“观”与“止”的解读,重心是感悟《红楼梦》的止观哲学,即人生行为应止于何处,这也涉及到根本,涉及到哲学,你能不能再说得更详细一些。

    再复:《好了歌》的内容很丰富,其中一项关键性的内容是佛教的“了义”与“不了义”。了义是真义,彻悟之义,知“了”、知“止”、知放下,便是彻悟。不知“了”、不知止、不明了义,就永远舍本逐末地荒唐下去。中国哲学、佛教哲学都很重视“止观”。从字面解,止是住处、栖宿处,从哲理意义上说,就是归宿之处,终结之处,终极之处。宇宙人生有没有止境,有没有终极之地,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如果先放下这个终极哲学问题,那也得面对一个人生索求何物、止于何处的问题。这样说来,就有一个大止观,一个小止观。我们通常说的“知止”,是儒家的止,还属于小止观。儒家经典《大学》一开篇就点名要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这是理念与行为,是观与行,最后要归宿到至善,进入道德境界。止观,观止,就像好与了,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即一体两面。佛教很讲止观,大乘经典上就说“法性寂然是止,法性常照是观”,也讲止,其圆寂,就是止,修炼一生就求一个圆满的止,即大圆融,大冲融,大慈悲,大智慧的终结。所以“止”乃是离一切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弃一切法一切缘。我读禅宗,读慧能,觉得它的止观,概而言之,便是观即看破。止即放下,把一切妄念、幻相、偏执、分别都放下,就是止。悟到空,彻底看破、彻底放下,就是大止了。

    剑梅:老是读《古文观止》,却不知“观止”二字大有哲学,也大有来历。按你刚才所言,观是入门,止才是空门,也就是说,观是生存于万物万相之中而“察言观色”。通达人间形形色色,然后才看破超越,归宿于对世界本质人生本质彻底的了解。《古文观止》选本,也是先阅尽天下之文章,然后才了解最后的智慧所在。如果用观与止的视角看《红楼梦》,你觉得曹雪芹是止于何处?与儒家的“止于至善”有何区别?

    再复:浸透《红楼梦》全书的是佛教“观”与“止”的二大法门,内涵极为丰富,儒家学说无法可比。刚才我说,观是看破,止是放下。也可作另一阐释,止是定,观是慧。《六祖坛经》所讲的不二法门,便是定、慧不二,止、观不二。大观园便是大慧园,并非你所说的“察言观色”那么简单。佛教的观作为一种大法门,至少得用一部著作才能说清。你只要了解,观不是只用眼睛看,而是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全部根性去感悟把握宇宙人生,既观世界,也观自在。《心经》一开篇就讲“观自在”。儒家所说的观与止,只是对世俗世界的观察与归结,没有佛教的深广内涵。儒的止是止于道德境界,《红楼梦》的止则是止于佛教的澄明境界、宇宙境界,即空境、莲境,甚至“空空境”、“无无境”。不了解佛教哲学,就无法进入《红楼梦》精神的深渊。

    剑梅:《红楼梦》的宇宙境界大于家国境界,也大于道德境界,那么,它是不是与道德境界无法兼容。

    再复:我在“《红楼梦》的哲学内涵”一章中,说《红楼梦》哲学是一个兼容诸家的哲学大自在,内涵非常丰富,对儒家“亲亲”等深层意识也不排斥。在世俗世界,宝玉不喜读孔孟圣贤书,却是一个孝子。不过,他和黛玉对宇宙人生的思索,又跳出世俗世界。《红楼梦》的哲学基石是“色空”,是禅宗的不二法门,它泯灭主客界限,也泯灭是非、真假、善恶等世俗定义的分别界限,所以它也不会有“止于至善”这种理念,相应地,它也绝对不会设立道德法庭。《红楼梦》不是止于道德境,而是止于宇宙境、澄明境,即最高哲学境。但《红楼梦》是文学作品,是史诗,它的哲学境又是诗境,哲学通过诗句、诗情、诗国、诗意生命来呈现,因此,它的止境也是诗化的止境。林黛玉就一直在寻找止境。叩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是具体的带有人间性的止境,而她真正悟到的止境则是形而上意味的“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洁境,无立足境,这也是放下万相万缘的空境,空空境。她最后焚掉诗稿,就是彻底放下,彻底“止”,这是诗的圆寂。不仅用文字(诗)达到空寂之境,而且连表达空寂之境的寄存形式也归于空寂,止得很彻底。空寂是佛的最高境界,空是离诸相,寂是无生灭。

    剑梅:林黛玉的止境是形上止境、大止境。回到三生石畔、灵河岸边,也属于大止境。然而,无论是林黛玉还是晴雯、尤三姐、鸳鸯,如果作为现实生活中人,她们的死亡又有一个现实的小止境。每个人的死亡境界都是极不相同的,小止境也千差万别。像王熙凤、赵姨娘的“止”(死)就很丑陋,而尤三姐、鸳鸯的自杀就很美。

    再复:佛教讲究止要止得“庄严”,也可用于小止境。在现实人生中,就是要止得有尊严。像嵇康那样,在临刑前还从容地弹奏了《广陵散》,无惧无畏,便是止得庄严。尤三姐、鸳鸯的自杀,也是止得庄严,给人间留下生命的骄傲,但人生之止除了死亡之外,还有生前也必须“知止”,必须知道放下。所谓“急流勇退”,也是一种知止。“有所为有所不为”,知道有些事不可为,心灵的道德边界不可跨越,也是“知止”。其临界点也是人的尊严。《红楼梦》中的贾瑞这类人,都是不知所止,所以死得很丑,止于没有尊严,赵姨娘也止于没有尊严。王熙凤的死,很凄凉,她也是一个不知所止的女人,一个没有力量抑制欲望的人。与王熙凤相比,秦可卿可算是一个“知止”的女子,她的自杀行为说明她还是知耻也知止。有大观眼睛,才能看清万有万相的真实,才能真正看破,也才有大止的智慧与气魄,贾宝玉在《芙蓉女儿诔》的结尾,发出大感叹,“来兮止兮”;他自己也“始于痴,止于悟”。

    剑梅:《红楼梦》中“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是一种“知止”的呼唤;“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也是“知止”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知止”的层面很多,知道死的必然,也是知止的一项重要内容。海德格尔强调存在的意义只有在死亡面前才能充分敞开,即知死才能知生,其实也是在说,知大止,方能知大生。今天和您一谈,多了一个“止观”视角,使我又向哲学之门靠近了一点。现在我还要问你,你在《红楼梦悟》中特别强调了《红楼梦》的总基调,是呼唤人要守持生命本真状况和诗意生活状态,可是,人类首先得生存,得为衣食住行这些没有诗意的平淡日常事务费尽心力,这两者如何得以和谐。我记得江素惠在采访您时,也提出类似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论文化气脉
后一篇:作家的禅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