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再复
再复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275
  • 关注人气:15,5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文化气脉

(2009-02-25 20:56:49)

论文化气脉

爸爸:

    我已注册,开始了在美国的学习生活。科罗拉多大学是一所很美丽的大学,坐落在Boulder城里。Boulder城基本上是个大学城,是个以中产阶级为主的小城,没有很富的人,也没有很穷的人,是那种还多多少少保留了美国新教伦理和清教精神的地方。丹尼尔·贝尔曾赞赏这类美国的小城镇,因为它们比较少受后现代大工业社会的冲击,比较少受现代享乐主义的影响,仍然强调工作、清醒、俭省、节欲和严肃的人生态度。Hollywood的电影常常在屏幕上夸大美国人的自由生活方式,好像所有男男女女在性爱上都很随便,我来了才发现并非如此。这个小城的人们,很有道德、家庭和宗教观念,很强调一些严格的社区公共准则,换句话说,他们很有“公德心”。街上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路上总有陌生人向你友好地打招呼。没到这里之前,以为这里一定弥漫着中部高原的斗牛士的野气,没想到,感受到的却是很浓的古典气与贵族气。

    大学本身建在山脚下,每次骑车上学都得爬上一个大坡。有时骑不上去,就只好推着走,那坡实在太陡了。我和黄刚现在还买不起车子,过一段时间再说吧。学校的建筑是用红砂岩砌成的,又厚实又明丽。落基山蜿蜒起伏,云里诸峰显得很雄伟,远处还可看见负雪的巅崖,这是我们学校的大背景,看久了,觉得这山仿佛是一幅被放大了以后缝在天边的图绣。秋天的校园真美,翠绿的草地,多彩的枫叶,与红色的楼房互相映衬,灿若梦境。仅仅这片窈然深碧的草坪,就够你倾心沉醉,我想你和妈妈肯定会喜欢这个小城和这所大学的。

    我在科罗拉多大学东亚系里拿的是助教助学金,除了免学费外,我教中文每个月的工资是六百美元,;所以生活没有问题。我的导师是葛浩文,他在美国的翻译界大名鼎鼎,许多著名的中国当代小说都是他译的,我跟他一定能学到不少东西。美国的教学体制跟中国的很不一样,我需要一段时间适应一下。我比较喜欢课堂上自由活跃的气氛,美国的老师总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研究生的课程主要是以讨论的形式组成,老师会事先布置阅读的任务;上课时大家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绝对不是填鸭式的教育。   

    有的时候根本看不完老师布置的文章和书。我的英文虽然还过得去,可是一个星期要读完几本枯燥的理论著作却很困难。就算读完了,有时也半懂不懂的。讨论时,我当然只挑出自己理解的部分发表意见;不懂的地方就听听老师和同学们的看法。好在我刚来美国时,在芝加哥大学旁听了欧梵叔叔的研究生课程,当时他还常常请你、李陀叔叔、黄子平老师、甘阳、许子东还Benjamin Lee加入他的演讲讨论行列,有时还邀请到世界各地的著名学者来演讲。你们当时精彩的唇枪舌战真使我受益匪浅,可以说,我的西方理论小底子和思考方式是那时打下的。有了这底子,现在细读德里达、福科、拉康、巴赫金还有法兰克福学派的著作也不会那么云里雾里、糊里糊涂的了。西方的形而上体系已经庞大得让我害怕,而这些新起的哲学家们又建筑一套解构形而上的体系,更使人畏惧,但已走上这条路,就得好好走下去。

    小梅

    1990年9月20日

 

 

小梅:

    你到科罗拉多大学,算是正式进入美国深造了。你在校园里学习几年,一定能把美国学术长处学到,这一点我并不怀疑。但我担心你愈是读书,智商就愈低。美国大学的文科学系,原创性并不太强。最有创造活力的地方往往不在校园里,而是在纽约等一些文化讯息密集的城市。所以你在完成专业训练的同时,不妨多翻翻各种刊物杂志,留心美国社会,注意阅读美国这部大书、活书。书本中的美国,我早巳读过了,但是到了西方之后,眼中的美国与书中的美国大不相同。美国政府认识中国也往往是从书本上认识的,结果往往弄错。美国学术界对中国的认识水平也不高,他们看到的只是表层的中国。

    还有许多留学生,到了美国之后,除了学习专业,完全站在美国之外,对美国的认识也十分肤浅。他们生活在校园里和书本中,并没有真正走进美国社会深层之中。要了解美国社会,需要生命的投入,用生命去体验、去感受。对美国文化和整个西方文化也应如此,第一步是拥抱它,第二步则必须用生命去体验它,甚至是提升它。这样才可能把握住美国文化乃至整个西方文化的气脉。如果能把握住中国的文化气脉,又能把握住西方文化的气脉(不是表象),而且把两大气脉加以连接、打通,最终说出、写出一些于人类社会的前行确实有益的意见,那就算是没有白来留学了。

    文化的独立性是应当确认的。以前我们这代人学到的是文化被政治和经济所决定的道理,对文化独立性的道理缺少了解。其实,各种大文化都有它的长处,可以互补,不要强调它的冲突,更不要以文化冲突暗示政治冲突,造成世界新的紧张。我说“文化气脉”可以相通,也是这个意思。“气脉”是中医语汇,貌似抽象难寻,实则可以具体把握,但这需要有知识积累和见识,然后抓住气脉中的关键点,即“穴位”。中国有些根本的文化穴位,如《山海经》、殷周文化、春秋战国诸子、魏晋风骨、汉唐气魄、宋明理学、明末散文、《红楼梦》等等。美国的关键文化穴位,则简单一些,大约是“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杰佛逊思想、门罗主义、罗斯福改革、杜威实用主义等等。文化比较,自然应从具体的文本、细部人手,但两大气脉和基本文化穴位的把握,也有益于你的开悟。       

    你在二十二岁大学毕业后就离开中国,只是学到一点中国文化的基本常识,尚未深刻地感受中国文化气脉,而到了西方,则刚刚要踏进美国文化大门,两头都是空疏,不可骄傲。但是,你如果从此有意识地在阅读中感受、体认两种文化的气脉所在,就一定能月月年年有所长进,不至于落人只争一个博士桂冠的留学悲剧。

    爸爸

        1990年10月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