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我在蛇口海上世界的绿草地练习打球,突然旁边来了一个非常熟悉的面孔,这个人很像我12年前在惠而浦工作时的马来西亚总工程师MIKE
HUANG。其实这个面孔我前一段时间也在球场见过一次,那次也没有主动上前去问他,因为MIKE HUANG
离开深圳后移民去了美国惠而浦的一个研究中心,在美国时我们还通过电话,但没有谋面,12年后他怎么会又出现在深圳?对于脸孔我也不是百分之百的确信,毕竟过去了12年了,我们都没有见过面了,心里也怕认错人有点不好意思。再者说了,如果他真是MIKE
HUANG,也应该认出我来啊?毕竟我们那时经常一起开会,工作上接触也很多,可是那次我们近在迟迟,他一点没有反应啊!我也听说惠而浦在深圳的厂家都关门了,他也没有理由再来深圳了,所以我心里猜测自己是否认错人了。
我想了想,如果他真是MIKE,我要是不上前相认,不是很可惜吗?我还是鼓足勇气上前问他是否在惠而浦工作过?他抬头看了看我说:“我就在惠而浦工作啊!您是?”看来他是MIKE无疑了,但他的确没有认出我来,有点遗憾!我说出了我的名字时,他也显得很惊讶说:“你不是去了美国了吗?怎么还会在这里呢?”我俩就这样攀谈起来了,共同回忆起在一起工作时的许多往事来。
他告诉我美国现在的就业状况非常糟糕,他所在那个空调公司已经在去年关门了,他在美国也不好找工作,就申请来到惠而浦在深圳的一个研究中心工作,总算是有了一份工作。要不然还真说不定加入Obama上台后的10%的失业大军了呢?我俩叹息了一会后,他又说起我们一起工作时的那些老美同事:CAROLYN,BOB,LARRY。。。说幸亏他们早退休了,如果现在还没有退休,也只有在家待业。当他听说我在石油公司工作时,他说石油公司部不错,不像电器公司,竞争压力那么大,利润也很微薄,日子过得那么艰辛。
当年惠而浦在深圳的那家空调公司之所以关门,就是因为成本太高。总经理、副总经理都是来自美国的博士,还有一个香港来的财务总监,他们3个人的工资就占了全公司劳动力成本的一半还多。所以生产的空调成本远远高于格力、科隆、春兰等国内空调,在竞争中失败了,不得已退出了事。同样的道理,在美国田纳西的那家厂也是因为成本高企,在经济全球化后成本过高的问题暴露无遗,自然也只有关门的份了。
一叶知春秋!人生何处不相逢。当年我们都怀着梦想去了遥远的美国,命运的蹉跎,12年后我们又在深圳见面了,想起来也是感慨颇多呢!我们俩的命运也反映出中美两国在很多方面的主次移位,美国制造业空壳化,中国在这次竞争中胜出的事实,我为此感到欣慰。
唯一遗憾的是,他告诉我在美国打高尔夫,花20美金就可以打一场,在中国要花近1000元一场,相差7-倍,所以回中国后他也很少下场打球,从去年2月份回来中国后,总共下了3场。对于我这个高尔夫迷来说,那是太有同感了,深悔自己当年在美国时不多打球,否则自己的水平早就是平均80多杆了呢!呵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