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理解暴力美学?

(2007-07-30 22:12:59)
标签:

文化

感悟随笔

    暴力美学一词,在电影研究中已经被使用的相当普遍了。但是,没有人指明暴力美学究竟何意?可以肯定地说,暴力美学绝不是研究暴力的美学。世界上还不存在这样一种美学。既然使用了暴力美学,总得有一个象样的解释吧。人家也好知道你说的什么。
    想了想,这样的解释也许差不多:在电影中对暴力的表现,及其技巧,就被人们堂而皇之地称之为暴力美学。其实哪有美学?美学这个词在这里被世俗化了。表现就是美学,再有一点儿技巧,比如说是暴力的表现不那么赤裸裸(美仑美奂),或者更加赤裸裸(触目惊心),那就是暴力美学了。世界上没有比暴力美学更容易理解的美学了。
    暴力美学一词的存在本身就证明,大多数的人们的确是喜欢观赏暴力的。不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
    电影电视业正在进一步市场化、商业化,激烈竞争使得影视作品对于受众的迎合成分越来越重,那些力图在观念与趣味上有所导向和提升的成分越来越弱。追求娱乐化,突出视听快感和刺激性的,特别是表现暴力的影视作品往往可能成为市场角逐的强者,对于儿童的人格发展和认知教益的作品却可能被淘汰出局。这使得影视作品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很不乐观。

    影视作品没有分级制,不能对中小学生不宜观看的作品进行限制,大量影视作品都是满足成年人需求的,适合成年人的,可能不适合未成年人,有的甚至有害,还可能成为诱发犯罪的因素。

    据山东省淄博市教学研究室2000年组织的一项调研,目前中小学生最喜欢看的影视片类型是武打片。这些武打片大多内容简单,情节雷同,主人公或为报仇,或为争霸,一言不合,便大打出手。片中人物处理矛盾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动手杀人。这类影片用极度的暴力、恐怖镜头给人强烈的感官刺激,满足了中小学生求新奇、图刺激,无须动脑的心理。[1]同时,以暴制暴处理社会生活矛盾的简单方式,及价值观念的扭曲,对中小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现在的研究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像武打片、警匪片、黑帮片等影视剧中对暴力、凶杀情节的过度渲染,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久而久之,可能使人的感觉麻木,对暴力的恐惧感和负罪感减轻,容易使人因冲动,不计后果走上犯罪道路。“1950年代之后的50多年里,全世界总共进行了3500多项调查,利用各种方法研究媒体暴力与现实的暴力行为是否存在联系,其中最新的一项研究成果发表在2002年3 月29日的《科学》杂志上,结论是那些每天观看电视节目超过3个小时的孩子长大后更倾向于使用暴力行为。”[2]

    从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材料来看,他们中的大多数犯罪手段纯粹是对一些影视镜头的刻意模仿。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一名14岁的重点中学的初中二年级学生,参加了当地的一个有黑社会性质的帮派组织,并成为其中的骨干之一。据他自己说,参加这个组织不但有一种神秘感,直接参与其打群架事件,感觉真是特别刺激,简直酷毙了。这种情形,和周星驰主演的《逃学威龙》系列剧中的情节几乎如出一辙。

    一位曾因看了凶杀暴力片而走向犯罪亲手杀死自己父母的中学生在接受审讯时供认:他作案的动机就是要亲自体验一下亲手杀死他人、看到他人被杀死时流血、抽搐时的那种心理刺激。为此,他杀死过家里的鸡、鸭等,但仍体验不到杀人的刺激。

    有人调查过,从1955年至1999年,美国社会发生的犯罪行为里只有13% 是暴力犯罪,而同一时期的暴力电视节目中则恰好相反,只有13% 的犯罪镜头是非暴力犯罪。现实世界里只有0.2% 的犯罪行为是谋杀,而电视节目中谋杀的比例占到了50%强。[3]

    这种情况表明了商业化的不良后果,影视创作高度剥削“暴力”的事实。

    从当今社会暴力犯罪年龄日趋降低和校园暴力日益增加的趋势来看,如果我们继续听任青少年儿童从幼年时代就开始数年如一日地遭受暴力、凶杀、色情等影视文化信息的侵袭,我们就要以牺牲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代价。
    面对这种严峻的局势,学校与家庭纷纷对 “问题影视”,甚至过激地对所有的影视片都采用“禁”、“堵”的办法,这种做法不仅忽视了影视作品的正面价值,而且客观上有违未成年人享用健康影视资源的权益。

[1] 山东省淄博市教学研究室《关于中小学生自然接收影视文化及其影响的调查报告》,载于《电视研究》2001年第1期。

[2] 《论证》中《影像时代的暴力表达》一文,162页。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3] 《论证》中《影像时代的暴力表达》一文,163页。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