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戚继光祠
题图二:陈/万两位老师陪游
《八十年代师专老师》群,建立于数月之前,一直静观,没有冒泡。
大年初三,首次在群里冒了一个泡,几位老师即发帖作评。王培军的发帖如下:毛老师一家新年好!师专时我们都曾在12间住过,好邻居。她发此帖,我纠正:是16间,不是12间。王立马再发贴:是,是,毛老师,我说错了,是16间。心里想的是16间,出来12了。记得那时您女儿读小学,我儿子1、2岁。
寥寥数语,竟勾起浓浓的“乡愁”。
临海,也有北固山,山之南麓有一个叫“望天台”的地方。1980年9月初到台州师专,入住“十六间”,(1986年颁发的身份证上的住址就是“望天台”)。所谓十六间,就是围墙内有一个大院落,十六间平房坐北朝南,二十多平米的房子一隔为二,后门外,隔了一条石板道,就是小厨房。十六位教工的“大宿舍”也。彼此鸡犬之声相闻。院落内有花有树,住五年之后,前面建造六层公寓,遂迁入。
王培军,给我的印象:提一个小竹篮,到山下食堂买饭,步履匆匆,精神十足。
2000年,我在交大评为教授博导,台州师专(当时已升级为学院,且迁新址)邀请我去讲学。阔别十年,登山入十六间,老屋还在,已不住人,盘桓荒芜大院内,思绪翻滚。友人为我总结复旦毕业后的人生,三级跳也:玉环坎门中学
→ 台州师专 →
上海交大。交大乃吾之人生巅峰,但是,最值得怀念者:台州10年,安居乐业,年富力强。教书+读书+写作,十年一梦。在发表英语研究文章30多篇,还出版专著《英语记趣》(后台湾购买版权)。台州师专十年,屡获教学奖,科研奖。为在交大当教授博导,打下硬基石。
2020年10月因参加捐书仪式,又到老台州师专。上山,先见公路北侧一棵六百岁的古樟,古树巍然,视角记忆:树形依旧。原本树下即十六间,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戚公祠”!“戚公祠”的规模和内容,震撼吾心。请看图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