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5日,圣诞节。杭州自由行之第三日,此行之高潮一日矣。
漫步湖滨,小坐长椅,远看细想,此时,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在空气指数在30以内时,湖中三岛,清晰可见,甚至苏堤,也影影绰绰。
刚刚起身,朝集贤亭走去。没有想到的事儿发生了!
湖畔,几位黑乎乎的女孩,进入我眼帘,彼此大声交谈,讲着英语,游人为之侧目。
正巧从她们身边走过,竟然被她们叫住,让我为她们拍照。三来两往,在暮色四合的湖滨,我们闲聊。
她们是美国西雅图一所大学的学生,利用圣诞假期,到中国来旅游。刚刚弃舟登岸。
西湖船工也略知英语。大概跟她们介绍了broken
bridge(断桥)。
-- 好端端的一座石桥,为什么叫broken
bridge?(她们急切地问我)
她们的问题,正好撞在我的“枪口”上了。在杭州,曾经多次做过译员的我,回答这个问题,轻车熟路,我用几分钟跟她们介绍的断桥的名称来历,还捎带了“断桥借伞”的故事。
她们听得如痴如醉啊。10分钟后,欲与这群“黑珍珠”告别。
回味刚才的交谈,觉得味道不错。对我的英语赞口不绝,大概是因为几个遣词吧。比如,她们叫船工,索性叫boater,
我则说boatman/boat
people,她们称“湖滨”为lakeshore,我觉得太庄重,不如就叫lakeside,更自然。说到许仙和白娘子断桥的第一次见面,我跟她们讲了许仙和白娘子“借伞”的故事。让一座石桥注入了文化因子。汉语的“伞”(umbrella),与“散”(disperse)是谐音字,坊间很看重谐音,一个“伞”字,夫妻后来真“散”了!我告诉她们,英语的umbrella/disperse,不是phonogram(谐音字),连alliteration也不是。“谐音联想”也可被视作一种修辞手段,汉语叫“谐音联想”,英语应该叫consonant
association吧。
我和她们唠叨这些,看得出她们有点惊讶,没有一个中国老头竟然在湖滨邂逅时,和她们上了一堂“修辞课”!只见她们眼睛睁大,频频点头。不过,我不知是否真的明白了我的意思。
短短10分钟的交谈,分手时有点恋恋不舍哩。女孩对我的英语赞口不绝,说来一堆好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