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维也纳:让我知道了何凤山【8月18日阳光上午】

标签:
维也纳知道何凤山 |
分类: 寻踪山水 |
题图一:纪念何凤山先生的石碑
题图二:石碑内容
常去上海“下海庙”,此庙附近有“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约100年前,纳粹疯狂迫害屠杀犹太人之时,上海是全球唯一的向犹太人敞开大门的城市。先后接纳了约三万名来自欧洲的犹太难民。
今日离开金色大厅去贝多芬广场,好心的金导带我们来到一幢大楼下。说,这里是原来的中华民国驻维也纳的领事馆。金导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嵌在墙壁上的黑色的大理石石碑。
今日到此,对于“犹太难民在上海纪念馆”,堪称追根溯源。
石碑一块德语,一块英语,上面的英语石碑,一目了然,原来是为了纪念何凤山先生。二战期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向数千犹太人发放了前往上海的签证,使他们免遭纳粹的杀害,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
何凤山,1938—1940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其间,总共约向4000名犹太人发放了到上海的签证, 1940年5月离开维也纳,回国到重庆参加对日作战。
1995年,在上海犹太人研究中心的学者和美国“犹太人救命签证组织”的联合努力下,何的事迹被发掘出来。
1997年9月28日,96岁高龄的何凤山在美国旧金山去世,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特意送了花圈。
2001年1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办的一个名为“生命签证”的展览,介绍二战期间各国外交官救助犹太人免遭纳粹杀害的实物和资料,最先介绍的就是中国外交官何凤山。
2001年1月23日,何被以色列政府授予“国际正义人士”称号。他的名字被刻入犹太人纪念馆的“国际义人园里”。欧洲历史学家指出,何是解救犹太人最多的“义人”。
伫立大楼下,望着纪念碑,众游客听着导游小金的讲解,心潮起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