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9:兰亭印象【10月27日多云上午】

(2019-10-27 09:34:06)
标签:

绍兴兰亭印象

分类: 寻踪山水

题图:2009年8月13日游绍兴兰亭

【游绍兴,岂能不去兰亭?】

2009:兰亭印象【10月27日多云上午】
小序

    2009年8月13日是一个圆梦的日子,我从绍兴城里乘车去著名的“兰亭”。翻出当年的图片,赛过重游也。-- 有博客和数码相机真好。放在过去,去翻阅当时游览日记,抑或去取出尘封的照相册?一页页浏览那黑白照片?-- 时代不同了,老叟今生能脚跨两条船,幸甚!

人出兰亭心留亭,

流觞一曲万载音,

自古文士咏寒窗,

不学羲之独玩琴!

                                        -- 2009年8月13日上午游大禹陵,下午到兰亭,夜游沈园并观剧。

    此乃离开兰亭后给众亲友发送的短信。由此诗可见,兰亭之行,乃此次绍兴之旅的一个“之最”(最得灵感)!日后动笔的绍兴游记将写兰亭之游。现先以兰亭之行的图文飨看官。

 

【《兰亭集序》全文(原文和翻译)见后】 

图一  从绍兴城里到兰亭可乘33路公交车,车票3.5元,绍兴交通之便捷,可见一斑
2009:兰亭印象【10月27日多云上午】
 图二  兰亭景点入口处右侧(兰亭集序全文) 

2009:兰亭印象【10月27日多云上午】

 图三  兰亭景点入口处左侧(有“兰亭”二字石刻)
2009:兰亭印象【10月27日多云上午】
 图四  检票小门

2009:兰亭印象【10月27日多云上午】
 图五  为何取名“兰”?公园353年农历三月初三 -- 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

【此碑皆详有交代】
2009:兰亭印象【10月27日多云上午】
 图六  兰亭多竹 

2009:兰亭印象【10月27日多云上午】

 图七  忽见“鹅池”

【王羲之尤爱白鹅,据说,他写的“之”字,观鹅而得灵感也!】

2009:兰亭印象【10月27日多云上午】
 图八  梦想成真,留影一幅
2009:兰亭印象【10月27日多云上午】
 图九  名实相符

2009:兰亭印象【10月27日多云上午】
 图十一  “兰亭”碑亭

【文革中此碑被毁,至今可见碑之中段尚缺损一块】

2009:兰亭印象【10月27日多云上午】
 图十二  俯仰亭,美亭也!

【《兰亭集序》中有言: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之短暂!】

2009:兰亭印象【10月27日多云上午】
 图十三  流觞亭

【门外,即“曲水流觞”之胜地】

2009:兰亭印象【10月27日多云上午】
 图十四   “曲水流觞”之“原产地”

2009:兰亭印象【10月27日多云上午】
 图十五  流觞亭内

2009:兰亭印象【10月27日多云上午】
 图十六  尽得风流

【窃以为,此题词尽得王羲之处世、为人、治学、度日之精髓也!】

2009:兰亭印象【10月27日多云上午】
 图十七   兰亭集序手迹

【冯承素之临摹本也】
2009:兰亭印象【10月27日多云上午】
 图十八  郑板桥之临摹

【自古以来,多少名人雅士临摹“兰亭集序”,最佳者,郑板桥也,当代书法家沈尹默也有临摹。遗憾的是,毛泽东1954年到绍兴,游罢东湖,咋就没来兰亭? 若来兰亭,伟人也许会狂草书写“兰亭集序”,那就......!】 

2009:兰亭印象【10月27日多云上午】
 图十九  2009年最后的荷花

【兰亭多竹,多荷,多桂花】

【此照用新购置的“佳能SX200”拍摄,如无12倍的变焦功能,则只能远望而兴叹也!】
2009:兰亭印象【10月27日多云上午】
 图二十  王羲之之子王献之之迹

【王献之写了一个大字,其中一点为其父所添加,其中故事,令人捧腹也!】 

2009:兰亭印象【10月27日多云上午】

 图二十一  祖孙皇帝(康熙/乾隆)手迹集于一碑!

2009:兰亭印象【10月27日多云上午】
 图二十二  康熙所临摹的“兰亭集序”【碑之南】

2009:兰亭印象【10月27日多云上午】
 图二十三   乾隆游兰亭之诗作【碑之北】

【此碑在文革中险遭打砸,能保留至今,故事感人哟!】

2009:兰亭印象【10月27日多云上午】
 图二十四   惜别兰亭,俯仰之间,何日再来?

2009:兰亭印象【10月27日多云上午】

《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1)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2)山阴之兰亭,修禊(xì)(3)事也。群贤(4)毕至,少长(zhng)(5)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ng)曲水(6),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7)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8)。或取诸怀抱,悟言(9)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10)。虽趣舍(11)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yàng)然自足,曾(zng)不知老之将至(1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13)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14),未尝不临文嗟悼(ji dào),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15)为虚诞,齐彭殇(shng)(16)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释】 

   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
  2、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3、修禊(xì):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4、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与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5、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少长:形容词做名词。

  6、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

  7、骋:尽情施展,不受约束。骋:使动用法。

  8、俯仰一世:周旋应酬度过一生。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

  9、晤言:面对面谈话。《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

  10、放浪形骸之外: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所拘束。

  11、趣舍:趣,趋向,取向。舍,舍弃。

  12、老之将至: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3、俯仰之间: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很短。

  14、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德充符》。判断句。

   15、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16、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语出《庄子·德充符》:“以死生为一条。”又《庄子·大宗师》:“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为友矣。”

   17、齐彭殇:把长命的和短命的等量齐观。彭,彭祖,相传为颛顼帝的玄孙,活了八百岁。殇,指短命夭折的人。《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涉及成语】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兰亭集序》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驱除不祥的礼俗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高茂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四周,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虽然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

  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趣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周旋应酬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将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屋子里与人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