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兰亭印象【10月27日多云上午】

标签:
绍兴兰亭印象 |
分类: 寻踪山水 |
题图:2009年8月13日游绍兴兰亭
【游绍兴,岂能不去兰亭?】
人出兰亭心留亭,
流觞一曲万载音,
自古文士咏寒窗,
不学羲之独玩琴!
【《兰亭集序》全文(原文和翻译)见后】
图一
【王羲之尤爱白鹅,据说,他写的“之”字,观鹅而得灵感也!】
【文革中此碑被毁,至今可见碑之中段尚缺损一块】
【《兰亭集序》中有言: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之短暂!】
【门外,即“曲水流觞”之胜地】
【窃以为,此题词尽得王羲之处世、为人、治学、度日之精髓也!】
【自古以来,多少名人雅士临摹“兰亭集序”,最佳者,郑板桥也,当代书法家沈尹默也有临摹。遗憾的是,毛泽东1954年到绍兴,游罢东湖,咋就没来兰亭?
若来兰亭,伟人也许会狂草书写“兰亭集序”,那就......!】
【兰亭多竹,多荷,多桂花】
【此照用新购置的“佳能SX200”拍摄,如无12倍的变焦功能,则只能远望而兴叹也!】
【王献之写了一个大字,其中一点为其父所添加,其中故事,令人捧腹也!】
【此碑在文革中险遭打砸,能保留至今,故事感人哟!】
《兰亭集序》原文: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7)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8)。或取诸怀抱,悟言(9)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10)。虽趣舍(11)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yàng)然自足,曾(zng)不知老之将至(1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13)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14),未尝不临文嗟悼(ji dào),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15)为虚诞,齐彭殇(shng)(16)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释】
2、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涉及成语】
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趣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周旋应酬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将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屋子里与人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