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上电视台哟,及时的报道,让森林公园的菊展走向更多的市民。
几乎年年来此赏菊,去年似乎没有今年这么幸运,今年进入西大门,就见菊花夹道。
阵阵淡淡的菊香撩人,处处菊花添色啊。今日之森林公园,如同节日一般,游人非518来此上八仙花可比也,一是菊展期间,二是今日风和日丽。入园,见有人以水笔在地上练习书法,因为书法上乘,旁观者啧啧叫好。当然,现在的公园多老年人跳舞者,至今我感到懵懂:为啥跳舞者女性占比如此之高?
轻车熟路,今年的菊展也分两大板块:一大块是广场空地四周分配给上海各区的专题菊展,另一大块在森林公园的大温室内。
先来到公园广场,大大的广场,四周皆有菊花布景。这些布景,非森林公园独家完成,从古猗园到植物园,从醉白池到辰山植物园......,当然,各个展区相比,夺魁者非上海植物园莫属也。
菊展之文化气息由此大大提升。森林公园面积非醉白池可比,布景用地铺张,游客虽然很多,但因面积大,也毫无拥塞之感。突然发现,手持单反的女性游客,远多于男性,就像广场舞几乎是女性的天下,赏菊拍照亦然。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社会现象。
赏菊,在一般人印象中,乃观赏一盆一盆的所谓盆菊,其实,面积如此之大的森林公园,另辟蹊径,在大草坪四周布展,当然非盆菊也,而是布景,布景的核心离不开菊花,主要是小菊花,各种颜色的小菊花,密密麻麻,用于造型极佳。比如,雪山与企鹅,水桶与水瀑,小桥与流水,门庭与小院,小树与花圃,帆船与大海
......。
游客目不暇给,景随步移,不断按动手机快门,不断欣赏各色造型,不断赞口不绝。
今日赏菊从大草坪四周的菊花布景开始,味道很好,但是心中惦念的还是一盆盆精品菊花,可以拍摄特写,可以细细展现菊花婀娜多姿和缤纷色彩。
今年出乎意料的是,大草坪四周的菊花展区不乏精品菊也。今年更换了手机,从华为P9升级到华为P20,这个升级值得点赞啊。国庆节更新的手机,一个多月来,不断地体验P20的细节改善。前一阵拍摄桂花已经体验到:变焦一半或一半以上,微距照片照样清晰无比,非P9可比也。别小看了这点改进!拍摄地上的菊花,老叟不必弯腰矣。
去年,我来到“曲水流觞”的菊花造型前,一叹:传统文化与菊展在此得到完美溶合,赞啊。
曾经两次到绍兴兰亭,对“曲水流觞”的发源地赞赏不已,且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书法家之美文也,一文之中诞生了多少中国成语啊!
今日赏菊,能见此四字于菊花丛中,赏心悦目也。
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晋代贵族、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42位全国军政高官,在兰亭修禊后,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引为千古佳话。这一儒风雅俗,一直留传至今。
当时,王羲之等在举行修禊祭祀仪式后,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并饮酒。据史载,在这次游戏中,有十一人各成诗两篇,十五人各成诗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之被人尊为“书圣”。而《兰亭集序》也被称为“禊帖”。
站立在“曲水流觞”四字前,自然想到王羲之。《淳化阁帖》卷八有王羲之《採菊贴》:
不审复何以永日,多少看未。九日当採菊不,至日欲共行也。但不知当晴不耳。伦等还,殊慰意。
在这封信中,王羲之询问友人,不知他如何消磨白天的时光,是否查看了行程,九日那天可以去采菊花吗?王羲之想和他一同去,只是不知道是否会是晴天。敬伦(王劭)回来,很让王羲之欣慰。
原来,在重阳节这天,王羲之是约了朋友去采菊花,很希望碰上个晴朗的天气。
菊花,被认为代表着君子的德操 --
百花开在春天,而它开在秋天,可谓不随流俗;春天越来越温暖,秋天越来越寒冷,所以开在秋天的菊花更有凌寒傲霜的精神。
菊花象征的意义不难理解,但如菊花般的品德操守,却不易做到。
边走边想,再转一弯,便见森林公园的大温室。5月18日来此园观赏八仙花,曾经进入此温室,空气凝滞不流通,且气温也高于室外,认为此地不可久留而匆匆离去。
如今,才过了五个多月,温室已是另外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