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遗像
金山西面的中泠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那一带,是遍生芦苇和芦蒿的湿地(wet
land),母亲曾经许多次在这里采摘野生水芹(cress)和芦蒿,它们是我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现在的超市里也有小包装的芦蒿供应,那是人工种植的,一斤要卖10多元,而且味道远不如我们当年吃的野芦蒿。
春日,母亲带领我们来此踏青。从严冬走入初春,从寿康里和雁儿和巷的陋屋,来到大自然春天的怀抱,沐浴和熙的阳光,行走在蜿蜒曲折的长堤上,看万物复苏,垂柳丝丝,柔姿万千;听鸟雀啁啾,风车吱吱,蛙鸣阵阵;闻泥香、草香、花香,经过漫长冬日的身心如同一洗。我尽情呼吸,乐不可言。
学生时代,曾经有过许多次的出游。一生最难忘,仍是母亲带队的出游!
春天,母亲领我们去踏青,在树下,教我们侧耳静听,去辨别喜鹊和布谷鸟的啼叫,在河边,母亲挽起裤管,站在水车旁,教我们仔细观察,弄懂水车的工作原理(working
principle)!【从小,我就特别喜欢春天,除了母亲带我们去春游之外,还因为,春天来了,气温攀升,脚上的冻疮便能不治而愈.
因家贫,在镇江的13年里从没有穿过棉鞋,镇江的冬天真冷。】
夏天,母亲领我们钻入“黑桥”外的玉米地去捉金龟子,还远足到野桑树丛林去采摘桑椹(mulberry),饱餐一顿之后,满嘴紫红!
秋天,母亲领我们到浩荡长江边,看渔民从船上卸下一担担银晃晃的鲜鱼,在鱼市,教我们看螃蟹如何地上“横行”(walk
sideways)。
冬天,大雪初霁,母亲总想领我们登宝盖山,去踏雪寻梅,但终因担心我们衣单受冻,而未成行。母亲让我们卧在棉被里,听她逐一讲述“24孝”的故事。晋朝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母亲讲得最好。【晋朝。王祥母丧。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而失爱于父。其母欲食鲜鱼,时天寒地冻。祥解衣,赤条条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有诗为颂: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上水,留得卧冰模。】
一个目不识丁(illiterate)的母亲,一个从小做童养媳的母亲,一个带了三个孩子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母亲,却有如此心情,如此雅兴!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在有意无意之间,在朦胧和清晰之间,母亲对我们兄弟三人进行了审美教育,进行了热爱生活的人生启蒙。
这种教育,这种启蒙,其作用也许不在学校教育之下吧。---- 重游金山时,我总是这么想。
果然,年幼的我们,已经对青山绿水产生了炽热之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