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一:殷导在哕鸾殿前为我拍摄的留影
题图一:走近养心殿,有颐和园长廊之风
2014年3月11日上午进入珠海之圆明新园,游人如此稀少,出乎意料也。游人稀少,而圆明园则更像皇家之园林。我走逆时针,环福海行。路线是:平湖秋月
- 石舫 - 养心殿 - 宋楼 - 唐宫 - 涵虚朗鉴。走逆时针,那么最后将到达圆明新园的高潮部分 -
西洋景区,即可以见到十二兽首之地。我现在走的路线,乃福海之右侧,湖中的蓬岛瑶台,没有太阳的照射,隐隐约约,更添几分神秘感。
湖之右侧到底,便是宏伟的建筑群,称之为“方壶胜境”。
方壶胜境位于福海东北岸湾内,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占地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
方壶胜境基本建成于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位于涵虚朗鉴的北部,是后代众多学者考证后公认的圆明园中最为宏伟美丽的建筑,是以人们想象中的仙山楼阁为题材而建造的。
此景前部的三座重檐大亭,呈“山”字形伸入湖中,中后部的九座楼阁中供奉着2000多尊佛像、30余座佛塔,建筑宏伟辉煌,是一处仙山琼阁般著名景观,主题阁楼实为一座寺庙建筑。
在方壶胜境以西还有一组充满意境的景区 -- 三潭印月,该景区是圆明园仿建的西湖十景之一。
以前看电影《火烧圆明园》,方壶胜境,留下些许印象哦。
一人独行,有足够的时间细览,有足够的时间细想,有足够的时间慢拍。
方壶胜境,乃圆明园40景之一,且为重要一景。沿福海行,游客稀少,找一个人拍照都不易。过了唐宫,方壶胜境就在眼前。
远观方壶胜境,气势非凡,有层层叠叠的楼宇,依山临水,除了气势外,又多了几分秀美。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基本建成的方壶胜境,据介绍,其前部的三座重檐大亭,呈“山”字形伸入湖中。
今日所游圆明新园,就局限于这个“山”字形伸入福海三座重檐大亭,大亭内,仅有几位老者在打拳,亭中央还置放着一只青铜大鼎。
大亭有伸向福海的长廊,尚有画梁雕栋,下有汉白玉的栏杆,虽说格局有江南园林的美,但是,一股皇家气派更添美色,看惯了江南园林的玲珑和灵巧,在此大亭内歇息片刻,便有另类的享受。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亭周边的几株大榕树,一挂一挂的树须从树上垂下,在晨风中微微飘动。壮美与柔美,结合一处,真美绝也。此种美,在北京的颐和园见不到,在江南的园林,比如我之最爱
- 杭州郭庄,也见不到。
遗憾由此而生:是珠海人不喜晨练,还是珠海人少?咋的如此方壶胜境,游人与健身者,如此寥寥?
忽然,有人呼我。抬望之间,原来是我们的殷导!
他也绕湖一周,不过,走的是顺时针方向,因此,与我相会于此。
殷导小我几岁而已,我们同居一室,知道他酷爱旅游,曾经从阳朔步行到兴坪古镇,见到不凡风景。殷导不同于别的导游,到了景点,他也兴致勃勃,手持相机,到处看景拍照,好像第一次到此一游的游客,打探之下,方知他不知来此几次了。
--
千万别错过前面的“西洋楼”哦。方向在左边。
--
一定不错过,谢谢,那儿有著名的十二兽首,现在找回了几个。......。(我答)
与殷导交流几句,他主动为我在雄伟的哕鸾殿为背景,拍摄了几幅照片。临别,还如此再三关照我。
又心生另一遗憾:哕鸾殿”后尚有琼华楼、万福阁、千祥阁等建筑,今日步履匆匆,无法进入细览。
当年圆明园的哕鸾殿,乃皇帝的寝宫。回来查了一下字典,这个“哕”字,用在此念huì,哕哕,意为有节奏的铃声。鸾是古时传说中一种雄性的长生鸟。鸾声哕哕,意在何指呢?
遥想当初,皇帝在圆明园高处的哕鸾殿醒来之后,日历万机的疲惫已经渐消,放眼俯瞰圆明园里的绝佳晨景,吊吊嗓子,估计也是声震远近吧。若是发号施令,那四海之内还不都得给翻腾起来?
和殷导在此相会,让我心中有底:参观过西洋楼,到大门外集合,不至于迟到哦。因此,步履也就更加从容起来。
哕鸾殿,及其前面的临水大亭,乃圆明新园的“高潮”所在。
目送殷导远去,我独自在大亭内外徘徊。并咀嚼哕鸾殿外的楹联:
彩仗丽寅阶星辉云烂
珠华凝甲箓气淑年和
应当承认,清代皇家匾额楹联内容之广,数量之大,形式之多,都达到中国历史的顶峰。这些成就与历朝皇帝的重视,倡导密切相关。
伫立片刻,对此楹联品味再三,终觉其味寡淡,虽然辞彩斐然,虚浮之气亦蕴藏其中。
乾隆一生所作的诗大概四万多首,现今存世的有34160首。可惜的是,没有一首精品为后人所传诵。--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
徘徊哕鸾殿前,最吸引我的还是那大亭,那临水的长廊、画梁雕栋;汉白玉栏杆,洁白无暇。茫茫水面的另一端,则是圆明新园的大门。两处的建筑群隔湖相望,隔湖呼应。另外,锦上添花的则是四周的大榕树。榕树叶茂须长,本身就多岁月沧桑感,在这些皇家建筑之一侧,更加可观,更加妩媚。
1861年,法国大文豪雨果于这样的评价圆明园:“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
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
雨果还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仿佛战争得了胜利便可以从事抢劫了……。在历史的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这段话代表着千百万正直人的心声。
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圆明园,这个“万园之园”还在熊熊燃烧之时,奉命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就全部承诺了侵略者的一切条件。不久即分别与英、法、俄诸国交换了《天津条约》文本,签订了《北京条约》。这样,帝国主义列强霸占了中国的九龙半岛和北部的大片领土,勒索去1600万两白银的巨额军费赔款。
观眼前美景,思历史悲剧,国之屈辱“火烧圆明园”,从来没有像今日这样让我郁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