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平碉楼的历史成因【2月2日阳光上午】

(2018-02-02 08:56:52)
标签:

开平碉楼

分类: 寻踪山水
题图一:回望景辉楼
赤坎古镇 <wbr><wbr>- <wbr><wbr>自力村碉楼【3月24日阳光中午】
题图二:转眼来到了开平自力村的碉楼
赤坎古镇 <wbr><wbr>- <wbr><wbr>自力村碉楼【3月24日阳光中午】

    今年1月3日 - 8日双飞成都自由行有自由行的乐趣,3月6日 - 3月15日的广东团队十日全景游有团队游的好处。
    好处是:有了导游这个大保姆,啥事都由他包了。上车到景点,下车回酒店。不必为从一地到一地的车票犯愁,不必为寻找饭店、酒店而费神,团队游的高效运转,非个人有可比也。
    当然,到杭州闲居数日,非自由行不可,参加团队游,那是那码子事哟?
    你看,离开赤坎古镇,还沉湎于张景辉和赵秀明的故事中,大巴已停,我们来到了开平自力村。
   2007年6月28日,对自力村的碉楼群而言,是个大喜的日子,这一天被批准为世界之遗产!挂上这个金字招牌,日子就不一样了。多少国人千里迢迢,来到这个小村落,观看碉楼,进入碉楼,啧啧称赞这个有百年历史的奇特民居!   
     开平自力村的碉楼源于明朝后期,随着华侨文化的发展而鼎盛于二十世纪初,是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华侨土建筑群体,现存1833座,主要用于防匪、防涝及居住,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导游说,碉楼有四个特征:一是楼高在三层以上;二是有铁门铁窗;三是建筑上有枪眼,可以自卫还击;四是每一层都有厨房。 
      开平碉楼兴盛于清末民初,强调防御功能,部分附带居住功能的多居塔楼式乡土建筑, “碉楼”是对这种乡土建筑的正式称呼,而在世界的同类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唯一性。
     自力村碉楼群位于塘口镇,是世界文化遗产地。该村自然环境优美,水塘、荷塘散布其间,与众多的碉楼相映成趣,美不胜收。有铭石楼、云幻楼等15座风格各异、造型精美、内涵丰富的碉楼,多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当地侨胞为保护家乡亲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兴建,楼内保护着完整的家具、生活用品,丰富而有趣,是当时华侨文化与生活的见证。
    碉,常见搭配是“碉堡”,在这里,碉字居然跟楼字搭配。何也?翻阅此地的历史,简直触目惊心!
    碉楼,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市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
    开平市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此为一。
    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到了民战乱更为频仍,匪患尤为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活比较优裕,故土匪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当时县内较大的土匪有张韶、朱炳、胡南、候晚、谭钦、吴金发、张沾、黄保诸帮,他们四处劫掠,制造了无数惨案。据粗略统计,1912年至1930年间,开平较大的匪劫事件约有71宗,杀人百余,掳耕牛210余头,掠夺其它财物无数,曾3次攻陷当时的县城苍城,连县长朱建章也被掳去。 
    从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这14年中,匪劫学校达8次,掳教师、学生百余人。其中,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此事轰动全县,海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后来,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建新屋时,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宇。
    开平碉楼分布在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
    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2001年06月25日,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7年,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开平碉楼融合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北方建筑文化的独特建筑艺术,为多层建筑,高于一般的民居,比普通民居坚固厚实,窗比民居开口小,外设铁板门窗。碉楼上部四角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可居高临下还击进村之敌。
    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开平设县,希望从此开始太平,故取名“开平”。自建县后,“社贼之扰”有所收敛,治安较以前安定,故清朝碉楼数量不多。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时期是开平碉楼发展的初期阶段。
    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美国、加拿大等国实施排华政策,在海外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开平华侨只能将传宗接代的愿望寄托在家乡。他们把建房、买田、娶亲看作在外拼搏的最高人生目标,不断将自己积蓄的血汗钱寄回开平,从而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建设提供了充实的经济基础。
   在匪风炽盛的日子里,为防贼患,开平的父老乡亲和华侨们纷纷集资在村中兴建碉楼。中西合璧的碉楼大量兴建是这一时期开平村落最突出的变化,林立的碉楼从此成为开平乡村壮观的文化景观。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以前便成为开平碉楼与村落发展的兴盛时期。

开平碉楼的历史成因【2月2日阳光上午】

开平碉楼的历史成因【2月2日阳光上午】

开平碉楼的历史成因【2月2日阳光上午】

开平碉楼的历史成因【2月2日阳光上午】

开平碉楼的历史成因【2月2日阳光上午】

开平碉楼的历史成因【2月2日阳光上午】

开平碉楼的历史成因【2月2日阳光上午】

开平碉楼的历史成因【2月2日阳光上午】

开平碉楼的历史成因【2月2日阳光上午】

开平碉楼的历史成因【2月2日阳光上午】

开平碉楼的历史成因【2月2日阳光上午】

开平碉楼的历史成因【2月2日阳光上午】

开平碉楼的历史成因【2月2日阳光上午】

开平碉楼的历史成因【2月2日阳光上午】

开平碉楼的历史成因【2月2日阳光上午】

开平碉楼的历史成因【2月2日阳光上午】

开平碉楼的历史成因【2月2日阳光上午】

开平碉楼的历史成因【2月2日阳光上午】

开平碉楼的历史成因【2月2日阳光上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