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观荷讲究环境,花韵随之变化【7月2日午休之余】

(2017-07-02 14:39:47)
标签:

观荷世纪公园

分类: 市内闲逛
题图一:世纪公园的木制观荷平台
观荷讲究环境,花韵随之变化【7月2日午休之余】
题图二:古典园林古猗园之荷花
观荷讲究环境,花韵随之变化【7月2日午休之余】
    
     乐曲,演奏于地铁一隅,鲜有人注意也,尽管他演奏的曲目和水平绝对是殿堂级的!
     美食,品尝于环境高雅的酒店或者风清气爽的乡村,尽管那些美食在家里或者在街巷也能尝到,其美味却陡增啊!
     记得在大阪的樱花花海中,一个拐弯,我突然发现一个音乐即兴演奏者,他那悠扬的乐声在空中回荡,让我一下子感动:人间仙境不过如此而已;且让我一辈子铭记!
    同样的审美客体,由于环境不同,会在审美主体留下迥异的审美效果。
    同样是荷花,观赏环境不一,在我们的心灵激起的涟漪也不一啊!
    我认为,中国的第一观荷地在杭州郭庄。那儿,你可以悠闲歇坐在景苏阁的西子湖边,手端茶盏,远眺如线苏堤,近观盛放荷花,且能时不时起身步入郭庄,观赏盆荷!
    也许,苏州的朋友也许不会同意我的此说,他们会认为:就“庭院小池植荷造景”而言,郭庄差矣。如苏州的拙政园,全园面积仅40000平方米,而以荷花造景的景点就有6个之多,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芙蓉榭”、“留听阁”等。“芙蓉榭”位于该园东部,进园门后,经“兰雪堂”北折便是。池中植荷宜稀,强调古诗中“田田八九叶、散点绿池初”之意境。一般叶隙间见水可免单调、沉闷,而散植依稀反觉水面有宽阔之感。池畔植高柳以利夏日遮荫,榭边种香樟大木,则可浓荫却暑。
    也许,北京的朋友也许不会同意我的此说,他们会认为:就“山林隐逸之野趣”而言,郭庄差矣,如北海濠濮涧之景,背山面水,池边筑有一水榭,红柱灰瓦,古朴淡雅,池中植有红荷,与小桥、石坊、假山、云树、蓝天相映,景色清幽,岂不令人叫绝!
    我认为,上海的第一观荷地非古猗园莫属。请看题图照片之二。
    那儿,荷花成了一种传统的造景植物,它在形态、景观、环境、文化等方面具有多种审美特征及功能,得到淋漓的展现,古典园林艺术美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尽在其中。 
    我认为,世纪公园的荷花池有一种椋歌惊起睡鸳鸯”的田野风光。别的不说,你看题图之一照片中那一排高大而又浓密的白杨树,就是田野风光的杰作啊!
    2008年第一次到此,即被此景所吸引,久久徘徊于白杨树的小树林中,不肯离去。微风拂过,树叶声沙沙作响,侧耳细听,一种田野情趣,让荷塘里的绿叶红花更值得你细赏。
    这里,荷塘就是荷塘,周边除了草坪和长椅,白杨树林和风荷桥之外,没有楼台亭阁,也没有餐厅茶座,只有“蔬菜花园”,这在上海的园林中堪称独一无二。蔬菜花园,更增加了其“田野风光”的韵味。
    德国美学家弗·菲希尔曾说:“我们只有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看到美。距离本身能够美化一切。”
    观荷有远观与近观之分。远观是一种意境美,群体美和朦胧美。假如杨万里当年走入郭庄,他决计写不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那千顷碧叶连接天边,万柄红荷映衬艳阳,轻风吹过,荷浪翻卷,蔚为壮观。这正符合古人提出的“态以远生,意以远韵”之审美思想。而近观则是一种个体美、姿态美。如南朝·梁沈约咏芙蓉的诗句: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这是作者在近观细赏之后,才描绘出形象鲜明、超凡脱俗的画面。 
 
观荷讲究环境,花韵随之变化【7月2日午休之余】

观荷讲究环境,花韵随之变化【7月2日午休之余】

观荷讲究环境,花韵随之变化【7月2日午休之余】

观荷讲究环境,花韵随之变化【7月2日午休之余】

观荷讲究环境,花韵随之变化【7月2日午休之余】

观荷讲究环境,花韵随之变化【7月2日午休之余】

观荷讲究环境,花韵随之变化【7月2日午休之余】

观荷讲究环境,花韵随之变化【7月2日午休之余】

观荷讲究环境,花韵随之变化【7月2日午休之余】

观荷讲究环境,花韵随之变化【7月2日午休之余】

观荷讲究环境,花韵随之变化【7月2日午休之余】

观荷讲究环境,花韵随之变化【7月2日午休之余】

观荷讲究环境,花韵随之变化【7月2日午休之余】

观荷讲究环境,花韵随之变化【7月2日午休之余】

观荷讲究环境,花韵随之变化【7月2日午休之余】

观荷讲究环境,花韵随之变化【7月2日午休之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