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一
醉翁亭之后山,有“二贤堂”,驻足于此,游人不能不慨叹:中国的百姓最知感恩,千年之前的滁州百姓曾经如此幸运!
题记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万里之行“行”才能让万卷书之“读”鲜活起来。
------------------------------------------------
5月12日的高中同窗南京聚会尚在酝酿,我就与南京的董阿妹联系,能否为我落实一个旅行社,参加琅琊山醉翁亭之一日游。热心的董阿妹很快为我成功预定了5月16日游览琅琊山醉翁亭的一日游。
来南京之前,再次百度《醉翁亭记》,并端坐于电脑前大声诵读。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儿时,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留下了一生的记忆。故事是这样的:
《醉翁亭记》的末段: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中学语文老师对这段话的精彩讲解和发挥,可以说影响了我的一生,至今不忘。他是这样说的(大意):
这里一共出现了七个“乐”字。同一个“乐”字,分为三个层次:鸟之乐,人之乐,太守(我)之乐。其中,最高层次的乐乃太守之乐。为什么?
老师讲到这里,突然问了一个“为什么”!
年幼的我,当时想了想,答:太守之乐,不同于前者,因为“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平日里语文老师很吝惜他的表扬。这次却对我大加表扬。不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进一步阐述,更让我铭记一生,并影响了我一生。
老师说:滁人,还有随从们,游完了就游完了,太守我却能在酒醒之后写一篇文章来记述登山游亭的事儿!
老师还补充:三种不同层次的乐,不仅写出了文人特有的清高,而且更重要的是,你们看,写文章记述游玩的事儿,也被欧阳修归入了一件乐事!
老师的讲解播种我幼小的心灵:游玩是件快乐的事儿,回来动笔写文章记游,也是件快乐的事儿呀。
本来就喜欢语文课的我,思想开窍!从此,以快乐的角度对待读和写。读和写,冥冥之中,成了我一生的爱好!这个爱好受启蒙于《醉翁亭记》吧?
上世纪80年代,执教于浙江台州师专的我,开始在国内英语学习刊物上发表文章,研究语法,研究词汇,连篇累牍,乐此不疲,还出版了我的第一部专著《英语记趣》,台湾笛藤图书出版公司购买了此书的版权,在台湾出版。90年代,调入上海交大,更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能述以文者,鄙人也”。编写教材,著书立说,结果,著作等身。退休之后的十年,月月外出旅游,非国内,即国外,每次外出,“归能述以文者,老叟也”,一篇篇游记,插入一幅幅照片,先发我的博客,再发表携程网,迄今,发表的游记254篇,被评为旅行家。下幅照片是2015年5月31日参加携程组织的“匠心旅行家上海欢乐Party”活动的集体照。
2015年5月12日 -
14日上海南郊中学(现中国中学)1964级高中同窗在南京愉快聚会。
2015年5月15日,我独游南京燕子矶和鸡鸣寺,5月16日从南京出发,车行一个多小时,过长江隧道,便来到滁州。景点的大门牌楼上写着“琅琊山”。
《醉翁亭记》开头: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牌楼上不宜写醉翁亭,醉翁亭在琅琊山中呀!
求见醉翁亭心切,第一个景点却是“野芳园”,内有赏心斋、盆景长廊、小桥、亭台、假山,等。
--
为啥叫“野芳园”?(同行的南京游客问)
--
“野芳园”是借了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一一句话。(我说)
-- 哪一句?
-- 有一句叫“野芳发而幽香”。(我答
)
-- 你怎么这么熟悉《醉翁亭记》?
--
从小就喜欢,这次来之前,又熟读了几遍,几能成诵。(我答)
--
哎哟哟,说起话来,也古文兮兮的哩。(南京团友这样说)
《醉翁亭记》开头如此写进山“路线”: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心照不宣,我照此“路线”进入山门,去醉翁亭。可是,没有见到“两峰之间”,却在一小水池的石壁上先见到了“让泉”,不过让我意外的却是非“酿泉”,而是“让泉”。
此“让泉”石碑,据说是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赐魁所立。当日游人众多,无法听清讲解员所言。归来百度,方知。
此泉位于滁州醉翁亭畔的两峰之间,有两峰让出之意,故名曰:让泉。而今多讹为酿泉,中学语文课本,数十年来皆选用了《醉翁亭记》,其中亦误为:酿泉。
到底是让泉,还是酿泉,各有其美,其实,这个问题难以厘清,也无需厘清。
按照《醉翁亭记》的描述,我在头脑中如此勾画:
山行六七里 → 应该登高蜿蜒而行;
...... 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山峰在前,且能见瀑布;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见到瀑布后,然后在山中曲折前行,突见一亭,此乃醉翁亭。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刚刚离开刻有“让泉”石碑的小水池,便见一砖砌院墙,院墙有一门,门楣上写着“醉翁亭”三个字。
突兀,如此突兀!醉翁亭就在院墙之内?
没有“山行六七里”,没有“渐闻水声”,没有“峰回路转”就见到了“醉翁亭”三个大字!没有想到进入院墙,一座比我想象更大,更豪华的亭子出现眼前。这就是醉翁亭?这就是梦中的醉翁亭啊!
也许缺少了一个期待的过程,缺少了《醉翁亭记》所描述的诗情画意,初见醉翁亭,心中伴着几分失落。
现实与美文描述相去甚远,现实与想象落差很大!但是,在醉翁亭内,讲解员的一席话,让失落渐去,游兴始增。
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州)当太守,是庆历三年(1045年),践行了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生活态度轻松慵懒,为政“宽松而简约”。自己的日子和百姓的日子都过得轻轻松松。做太守时,欧阳修对饮酒游山的爱好不减,经常带着吏民出去游玩,在山中野餐,然后喝醉了,醉眼迷糊,看着大家玩乐。
很快,到任后不久的欧阳修与琅琊寺僧智仙和尚结为知音。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自作记
--《醉翁亭记》。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甚至常在此办公。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醉翁亭初建时只有一座亭子,北宋末年,知州唐俗在其旁建同醉亭。到了明代,开始兴盛起来。相传当时房屋已建到“数百柱”,可惜后来多次遭到破坏。清代咸丰年间,整个庭园成为一片瓦砾,直到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全椒观察使薛时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复了原样。
距离1045年欧阳修到滁州当太守,毕竟近1000年飞逝哉,物“非”人非,有其缘由!
“醉翁亭”三字为苏轼所题写,完全可能,不过我怀疑:是否苏轼之真迹?
欧阳修与苏轼是北宋文坛耀眼的双星。在诗文革新运动中,欧阳修是英勇无畏的旗手,苏轼是名副其实的闯将。他们分别团结了一群才华横溢的作家,携手铸造了北宋文学的辉煌。
欧阳修是苏轼童稚时的偶像,读其文,诵其诗,想见其为人,私以为师。嘉祐二年礼部试,欧阳修彗眼识苏文,提拔为进士第二名,虽引起一场风波,亦令科场风气大变。欧、苏年龄相差30岁,结为忘年交,两代文宗相继完成了北宋诗文革新,联手创造了北宋文学的辉煌。历史上“欧苏”并称。
醉翁亭左侧的崖壁上有摩崖石刻:醉翁亭/二贤堂。
沿醉翁亭后的石级而登,很快到二贤堂。凑巧,在欧阳修到任滁州50年之前,著名诗人王禹偁曾在此任职,因刚直敢谏,三次受到贬黜。他到滁州之后,系民于心,恤民济困,深得人望。逝世后滁民怀念这位仁政爱民的先贤,在琅琊山修建祠庙,供奉画像,长年祭祀。相隔五十年,欧阳修也来滁州,虽是偶然的因缘,却也是难得的巧合,同是受贬,同是悯民,面对这位异代知音的画像,他感慨万端。
宋代名士王禹偁的仕途与欧阳修有同样经历,都曾在滁州任知州,当过父母官。由此,后人在琅琊山醉翁亭旁边修了一座“二贤堂”,以表纪念。
“二贤堂”前,游人不能不慨叹:中国的百姓最知感恩,千年之前的滁州百姓曾经如此幸运!
人托山水而寄情,山水因人而增色,相辅相成。滁州成就了欧阳修,他写于滁州的那些杰作,确立了他“以文章道德为一世学者宗师”的文学地位,也昭示了他的人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同时,欧阳修也成全了滁州,他在文学和建筑等层面重新构建了滁州,极大地提升了其历史地位,就其影响而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今日游醉翁亭,还知道一点史实,颇觉有趣:欧阳修写下《醉翁亭记》,曾抄贴滁城六大门楼。恳请民众帮助修改。一樵夫老赶来建言:“开头这山那山有点啰嗦,虽然写了不少山名,但仍有许多山头被丢”。欧阳修拿来大笔一划,开头一段全部删掉。添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大字,删繁就简,山山都有。如此这般,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诞生了。
欧阳修怀着满腹委屈和愤懑来此,不期然,滁州乡野竟成了他的精神疗伤佳所,秀丽的山壑林泉逐渐驱散愁云,风生水起,鸟鸣花放,大自然升华了他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涵养,使他以一种高旷豁达的眼光来审视生命和生活,使他到滁州后的诗文别具一种独步当世的风神,一扫当时沉闷的文坛。
今日之醉翁亭,已不再是一座孤单的凉亭。
四面环山的亭园却内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览余台,风格各异,互不雷同,人称“醉翁九景”。
出醉翁亭往西有一小室,名曰宝宋斋,是专门收藏宋代珍宝的地方,斋内的石碑上就镌刻着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字为苏东坡手书,欧文苏字,相得益彰。
宝宋斋再西就是意在亭,一看这名就知道它是取自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句意而来的,这里也有一副楹联:酒冽泉香招客饮;山光水色入樽来。
在影香亭与古梅亭之间是一株据说为欧阳修亲手栽种的古梅。相传此梅系欧阳修所手植,世称“欧梅”。原梅早已枯死,此株为明人所补植。古梅高7米,离地面六七十厘米便开始分成四枝。
1000年来,文人雅士的不断造访,不断维修,不断扩建,渐渐地有了今日醉翁亭的面貌。亭左侧的两块摩崖石刻就是一个明证,醉翁亭被包围在一个院落中就是一个明证,醉翁亭上面的二贤堂和附近的景点就是一个明证。
由此推断,我想沿着“渐闻水声 →
酿泉泻于两峰之间 → 峰回路转 → 有亭翼然”的路线图,欲见原始的醉翁亭孤亭,咋可能呢?
念及此,心中又添一份释然。
欧阳修在“庆历新政”失败后被贬滁州,其间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这成为琅琊山文化底蕴的精髓,为纪念欧阳修,安徽省滁州市政府从上个世纪60年代筹建纪念馆之初,就征集到郭沫若先生的亲笔题名。
同乐园(原欧阳修纪念馆)位于醉翁亭西400米处,分东西两院,以亭廊相连,动静相宜;馆名由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馆内塑有欧阳修塑像和全面介绍欧阳修生平的三十幅壁画。庭廊两侧镶刻了苏轼、苏唐卿、祝枝山、赵孟兆页、文征明、董其昌等历代名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碑刻,置身其中,令游人叹为观止。
如果说现在的醉翁亭空间显得逼仄的话,那么进入同乐园,则视线一开,心情一朗。欧阳公馆的对面,矗立着天然的石壁,犹如屏障一般,而石壁上有不少摩崖石刻,比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再走入左边的长廊,还能见到一股清泉从崖壁上奔泻而下,哗哗然,颇多野趣。进入欧阳公馆,欧阳修的雕像正对着你,其身后则是洋洋洒洒的《醉翁亭记》。
从左到右,一幅幅图画形象介绍了欧阳修的生平。玻璃柜里的展品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本中学语文课本,不是新的,而是哪位中学生用过的,在《醉翁亭记》的课文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自己的理解和注释,见此,我忽然想:小时候我用过的语文课本不就是这样的吗?
这个展馆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欧阳修坎坷的一生,也更让我们相信,四十岁的欧阳修在“庆历新政”失败后,被贬滁州,欧阳修倒是摆脱了政治漩涡,落得一身清闲,凭他的文人气质和不俗能力,无为而治,把滁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社会安定,而且自己也在琅琊山得到了山水之乐,写出了中国古代散文的绝唱之作《醉翁亭记》。若欧阳修的一生皆禁锢在京城,伺候于皇室之内,能有此乐吗?滁州,琅琊山还会有如此幸运吗?
歇坐在欧阳公馆和石壁之间的长廊里,我游兴遄飞,思绪纷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千古真理哟!以前读《醉翁亭记》,是纸上的,是平面的,今日实地一游,醉翁亭,变得鲜活丰满起来,是立体的。
【2015年6月7日午休之余初稿】
加载中,请稍候......